首页 > > 78

端午節為什么又叫女兒節?

2017-05-25
来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到了端午節這天必不可少的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端午節這個傳統節日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是最有文化背景的,關於端午節的別名稱和叫法之多,可列為中國節日之首,據統計有二十多個,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每一種叫法都有著一段不同的傳說語故事。那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端午節為什么又被稱之為“女兒節”吧。

  女兒節

  解惑:端午節為什么又叫女兒節?

  關於為什么端午節又叫女兒節,史書中有兩種說法:

  1、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傑出女政治家武則天。

  相傳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4年)的端陽節這一天,蜀北重鎮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處,有一官船正蕩槳於此。船上管弦悠揚、歌舞輕曼。忽然,天上烏雲密布,江面波翻浪湧。只見一道電光霹靂一閃,從江心猛然騰出一條金龍來。那金龍在天上一陣狂舞後便直撲官船而來,頓時將端坐於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楊氏嚇昏過去。當這位花容月貌的都督夫人醒來後,風已停浪也靜,那滿天的烏雲也消去無影無蹤,只有明媚的陽光正溫暖地灑在清清的江面上。

  槳櫓款款,風和日麗,一切是那樣的寧靜而又安詳,好像剛才什么也沒發生一樣。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嬰,再後來這個女嬰長大成人在曆經了一段艱辛後就成了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

  唐時的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傑出的女性,當地民眾便在楊氏感龍交而孕生了武媚娘的“利州江潭”邊上的烏龍山上修建了一座祭廟“皇澤寺”,那碧波蕩漾的江潭也被稱為“金輪感孕所”。每年在武則天生日這天都將舉行盛大的慶祝紀念活動,全城婦女將身著豔麗的服裝傾城而出彙集嘉陵江兩岸。她們移舟江潭,載歌載舞,翼求金龍再現、再感龍孕、再多生出幾位為天下婦女揚眉吐氣的女豪傑來。這一習俗沿襲於今,這便是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廣元女兒節”。

  2、第二種說法是出嫁女歸寧的節日。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拜年是主要重要的活動,拜年最晚能到農曆二月二,但拜年是男人們的事,女人是不出門的,等到拜年罷,女人們走動又沒有了氣氛,加上農忙已開始,最沒有走動的時間了,怎么辦呢?於是古人就選中了端午節。女人選擇端午節回門有很多好處,但有一點是古人最看重的,那就是雙五在八卦中為“比和”之象,大吉,利出行。因此,出嫁的女人紛紛回娘家省親,女兒節由此得名。

  其實,端午節叫女兒節還有一種解釋,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認為,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就是陰陽。陰和陽是相對的,如男和女相對一樣,因此古人在許多問題的設計上都是二極思維,在節日設計上也是這樣,所以一年有男人的節日,也有女人的節日,因此中國出現了三個女兒節,分別是端午節、七夕節和重陽節,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陽數相重,取自陽極為陰,古做女兒節。七夕當在最前,屬小閨女節;重陽其次,屬已嫁女;最後為端午,屬老閨女,也屬於所有已嫁女。

  揭開端午習俗的文化密碼

  端午節,上海街頭又聞香袋溢香。一到端午節,現代人很容易想到吃粽子、賽龍舟、佩香袋等習俗,卻並不一定知曉,與端午相關的諸多習俗,包括賽龍舟、插艾葉、掛香囊、塗灑雄黃酒等,都蘊藏養生保健的內涵。滬上一些老中醫告訴記者,端午節之所以是我國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因為這個節日本身是一年中祛病防疫的重要起點,包裹著中華民族之所以能繁衍不息的文化內核。

  老字號藥房人氣旺

  端午節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曆史,一些有意思的習俗,如今在老字號中藥房獲得較好保留。

  在豫園的童涵春堂,這兩天正熱鬧地舉辦著“端午養生節”,市民挑選艾葉菖蒲等,孩子們則在店堂內一字排開,讓從業幾十年的老工人用毛筆蘸著雄黃酒,在額頭上寫“王”字。老工人稱,舊時端午,以雄黃酒於兒童額頭上寫“王”字,比作猛虎,驅災避邪,保佑平安、健康。此外,不少市民還會在藥房給自己配一帖個性化涼茶,熱性體質可選菊花、金銀花;需補氣的,可配西洋參、楓鬥等。

  所謂聞藥香知時令,這個時節也是申城香囊飄香的季節。第一醫藥商店、蔡同德、雷允上、童涵春等藥房出售的香包各俱特色,老字號藥房重視中藥老工藝,香粉由檀香、丁香、艾草、幹松、白芷等多味中藥特定配置,散發原汁原味的中藥香,具有防蟲驅蚊的作用。

  在古代,點雄黃、掛艾葉菖蒲、佩香袋等,取的是避免鬼邪侵犯之意,但其中不乏科學原理。以雄黃酒為例,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會分解為砒霜,具有防蟲滅菌的效果。“中醫認為端午這天陽氣盛,尤其在正端午半夜12點,蛇蟲百腳複蘇,會跑出來傷人,這個時節也成了容易滋生疾病之際。”老中醫告訴記者,端午自此也成為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節日。

  端午節是古代“衛生節”

  在不少老中醫眼裏,端午節本身就是古代的“衛生節”。從字面意思理解,端午節提倡大家“大掃除”。古時記載,家家戶戶用雄黃和燒酒調和,噴灑房屋壁角等陰暗處,以驅逐蛇蟲百腳。此外,還有打蚊煙之習,“以中藥蒼術、白芷及各種燥烈之物,置於室內,雜而焚之”,以達到除黴去濕、驅蚊的功用。

  另外,“衛生節”也暗含養生節之意。中醫告訴記者,端午節的諸多習俗都和養生保健有關。賽龍舟主張鍛煉,強身健體;懸艾葉、掛菖蒲,殺蟲滅菌;吃粽子,清熱除煩,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而粽葉多用荷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藥材料。

  在所有這些習俗中,掛香囊的養生特色最為典型,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好方法。老中醫解釋,香包屬於“衣冠療法”。“香囊裏中草藥濃鬱的香味散發,在人體周圍形成高濃度的小環境,不斷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進抗體生成,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還可以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也有醫生表示,香包的時尚在於慢生活的養心,溢香養生,以解夏乏。

  中醫介紹說,一般香囊裏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這些中藥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正宗香袋香氣持續3個月到半年,可防蛀、驅蚊、醒腦,對健康有益。

  純天然“衣香粉”受歡迎

  童涵春堂相關負責人楊穎告訴記者,連日來,店堂裏人氣火爆,除了每年都來的“老粉絲”,也有大量的年輕家長帶著孩子趕來。

  以廣受歡迎的一款“衣香粉”為例,這其實是古代的樟腦丸。端午之際,往往也是南方的梅雨季節,防黴防蛀成了家家戶戶的工作,於是人們就想到在端午節制作“衣香粉”,取白芷、藿香、排草、山奈、佩蘭等十多味中藥,將它們研細包裹在香囊中,掛在衣服上就能起到防黴防蛀的作用。“相比樟腦丸的化學試劑氣味,‘衣香粉’采用的是純天然的中草藥,對人體沒有傷害,並且還會在衣服上留下淡淡的清香。”楊穎介紹。

  端午過後,也拉開了夏令養生的序幕。中醫講究四季養生,其中夏天為“冬病夏治”。這些“冬病”包括氣管炎、哮喘、風濕、過敏性鼻炎、咽炎等。記者從滬上幾家三甲中醫院獲悉,這幾天“冬病夏治”門診已悉數接受預約、掛號。

  粽子之外的端午節小吃

  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裏,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把米放到水裏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裏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裏,用木極反複捶打。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後,一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制作完成。

  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