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非虛構的危險

2017-06-12
来源:香港商報

  「非虛構寫作在中國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在上周末的一場活動中,一位知名的非虛構作家這樣表示。

  這當然不是說「非虛構」在中國還不成氣候。正相反,在時下火熱的新媒體創業大潮裏,「非虛構寫作」平台的崛起已不再是一個小眾事件了——騰訊旗下的「穀雨故事」、介面旗下的「正午故事」、中國三明治旗下的「破繭計劃」、韓寒投資的「ONE實驗室」等,已經闖出了相當的名氣,甚至人民日報等傳統媒體也開辟出了非虛構寫作欄目。

  只不過,所謂中國的非虛構(Nonfiction),到更像是一瓶貼上了英文標簽的本土老酒。在中國,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經產生出《在橋梁工地上》、《本報內部消息》這樣的非虛構作品,當時稱為「報告文學」、「紀實文學」;近幾十年,傳統媒體上的「特稿」、「深度報道」等,也幾乎可以等同於今日的非虛構作品。只不過,隨著近些年何偉、梅英東、張彤禾、歐逸文等外國作家在中國的火熱,才讓「非虛構」這一舶來詞逐漸替代了以往並不統一,內涵不乏矛盾的稱呼。

  資本誘惑商味濃

  當然,從圖書電商平台上生搬過來的這一套「僭建」,起碼有一個作用,就是強調了這些作品的文學性、商業性,而不是文字自身的真實性、批判性。於是,近些年來與「非虛構」不斷發生聯繫的,除了上述寫作平台的快速崛起,就是各種以「非虛構」作為招攬的商業活動,各類寫作培訓、創意課程的不斷出現。近期有報道稱,《太平洋大逃殺》、《1986生死漂流》先後被電影公司看中,被以高價收購了影視采編權,華麗變身「IP資源」。可以想象,歷經重重監管和自我審查之後,變身影視之後的非虛構寫作,其真實性、批判性、客觀性等獨特價值,還能被保留多少。

  無疑,資本不一定能夠馴服非虛構。但回看劉賓雁、程益中等前人的歷史遭遇就會知道,無論是「報告文學」還是「深度報道」,文字自身帶有的巨大力量,從來都無法擺脫權力的警覺;而近期眾多娛樂八卦賬號被封也從一個側面顯示,懸在每一位非虛構寫作人頭上的,都有一把叫做不確定性的利劍。

  有人說,快速變動的中國,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為非虛構寫作培植了豐厚的土壤。也有人說,非虛構寫作在中國,就好比是「沉船上的桅杆」;傳統媒體的大船已在各種「不確定性」的沖擊下沉入水底,只有少數船員還抱著桅杆立在上面,從事非虛構寫作。只是,沉船是否仍在下沉?桅杆上的船員能否幸免?或許,非虛構的最大危險,就是桅杆上的船員,在繼續下沉的船上,還幻想著能夠看到遠方的美景。

  作者:流深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