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金融工作會議前夕 銀監、證監、保監釋放重磅信號

2017-07-13
来源:鳳凰財經

         在金融工作會議即將召開之際,新華社連續刊發銀監、證監、保監專訪文章,談及當前防范金融風險的進展。都釋放了穩定市場的信號。

  銀監會專訪要點:

  當前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銀監會始終正視這些問題和挑戰,持續加大風險防范化解力度。

  堅持從宏觀金融穩定大局出發,科學把握政策執行的力度與節奏,做到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並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確保不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

  目前風險防控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證監會專訪要點:

  2016年3月至今,滬深股指穩中有漲,同時股指波幅收窄。另一方面,市場生態環境明顯淨化。市場炒新、炒差、炒小等投機炒作逐漸得到抑制,投資風格逐漸向價值投資轉換。

  加強金融風險監測監控,切實加強了金融風險監測監控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依托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強化部門溝通,統籌把握政策出台的時機、力度和節奏,保障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對資本市場各類風險進行深入研究,完善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提高風險預警、應對和處置能力。嚴厲打擊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緊緊依托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

  保監會專訪要點:

  當前保險業面臨流動性、資金運用、戰略、新業務、外部傳遞性、底數不清、資本不實、聲譽等風險,絕大多數傳統大中型保險公司經營穩健,風險可控,但個別激進公司近年來規模快速擴張,隱藏的風險逐步暴露。個別激進公司在經營中沒有資產負債匹配概念,短錢長配,盲目投資,一旦遇到產品停售、非正常退保和滿期給付等情況,現金流容易出問題。

  短期來看,要通過“瘦身”來化解個別激進公司的現金流風險。可以通過大宗交易進行轉讓,既能減輕資產端壓力,緩解現金流“饑渴”症狀,又不會造成資本市場劇烈波動。

  未來保險業何去何從?保監會將引導保險業回歸本源,堅守保障主業,改進保險產品設計、精算定價、准備金提取規則,建立萬能險調控機制,約束高成本短期限負債業務,推動保險在扶貧攻堅、災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養老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引導保險資金流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新華社北京7月11日電題: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專訪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

  維護金融安全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大事。作為我國金融體系中體量最大的銀行業,當前整體運行情況如何?風險是否可控?改革發展取得哪些成效?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就相關話題接受了新華社記者采訪。

  銀行業總資產達233萬億元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我國銀行業當前運行的整體狀況。

  答: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銀行業系統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改革、發展和監管各項工作有序推進,銀行業保持了穩健運行。

  2017年5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233萬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資產質量和流動性基本穩定,資本和撥備較為充足,盈利水平和風險抵禦能力均處於國際同業較好水平。同時,我國銀行業的國際影響力也逐步提升,目前有126家中資銀行進入按一級資本排名的全球銀行1000強,工、農、中、建四家大型商業銀行連續多年位居前十。

  風險防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問:當前銀行業防控風險形勢如何,銀監會采取了哪些加強監管的措施,效果怎樣?

  答:當前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銀行業一直是我國社會融資的主渠道,近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和壓力也在向銀行業傳導,再加上國際經濟金融領域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凸顯,我國銀行業風險形勢出現了一些新變化、新特點,部分高杠杆企業貸款違約上升,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活動增多,利率、彙率市場化過程中金融市場波動有所加大,違規和不審慎經營行為也時有發生。

  銀監會始終正視這些問題和挑戰,持續加大風險防范化解力度。一方面,有序化解處置突出風險點。今年年初以來,銀監會圍繞不良貸款風險、流動性風險、交叉性金融風險等重點風險,聚焦高風險機構和地區,著力摸清風險底數,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另一方面,系統梳理監管制度和實踐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抓緊彌補監管短板,研究制定了20多項擬在近、中、遠期逐步實施的重點規制,強化風險源頭遏制,並通過有力的處罰和問責增強監管威懾力。

  同時,銀監會堅持從宏觀金融穩定大局出發,科學把握政策執行的力度與節奏,做到有計劃、分步驟推進,合理引導市場預期,並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確保不發生“處置風險的風險”。

  目前風險防控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一是商業銀行業務結構趨於優化,同業業務規模總體收縮,投向實體經濟的傳統信貸主業保持了較快增長,特別是加大了對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和新經濟新動能的支持力度。二是各類風險正在逐步得到控制和化解,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加大,部分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程度有所緩解。三是金融市場亂象得到遏制,市場競爭更加理性,經營行為更加規范,非法集資案件數量明顯下降。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風險防控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加強監管必須持續用力,久久為功,確保“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

  “有進有退”改善信貸供給

  問:近年來,銀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有哪些舉措,成效如何?

  答:近年來,銀監會推動銀行業圍繞“三去一降一補”,不斷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改善信貸有效供給,切實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

  一是穩妥有序去產能。推廣債權人委員會工作機制,落實支持優質企業、穩住困難企業、退出“僵屍企業”和落後過剩產能的差異化信貸政策。目前,全國共組建債委會超過1.2萬家,實現了穩定企業預期、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維護銀行合法權益的有機統一。

  二是積極支持去庫存。支持城鎮化建設、居民自住和進城人員購房需求、房屋租賃市場發展和棚戶區改造,推動降低庫存較多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5月末,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餘額3.7萬億元,同比增長45.5%。

  三是穩步推進去杠杆。目前各家銀行已與超過50家企業簽署債轉股框架協議,簽約金額逾7000億元,一些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通過市場化債轉股降低了財務負擔。

  四是有效推進降成本。2016年6月末,21家全國性銀行服務收費項目平均比2014年末下降近三分之一。

  五是精准助力補短板。截至5月末,小微企業貸款餘額2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貸款戶數1394萬戶,申貸獲得率94.6%。涉農貸款餘額達29.6萬億元,比2012年末增幅超過40%。目前銀行網點已覆蓋3萬多個鄉鎮,覆蓋率達96%,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已覆蓋95%的行政村。

  多項改革開放舉措落地見效

  問:近年來銀行業改革開放的著力點主要有哪些,進展如何?

  答: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明確了完善金融市場體系的金融改革方向。銀行業系統緊扣重點改革任務,積極推動各項部署落地實施。

  一是擴大對內開放,提升銀行業經營活力。支持民間資本與其他資本按同等條件進入銀行業,特別是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工作,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發起設立村鎮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目前,消費金融公司試點已推廣至全國,民營銀行步入常態化發展階段,已有15家民營銀行獲准開業。

  二是擴大對外開放,提升銀行業國際化水平。以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為統領,支持中資銀行重點在“走出去”企業相對集中、需求或潛在需求較大的區域完善機構布局。對外資銀行持續“降門檻”,不斷完善調整外資銀行准入和開辦業務條件,推動港澳銀行業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進入內地。

  三是完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按照國務院《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要求,持續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強化普惠金融服務機構、產品、基礎設施建設,對大中型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制改革提出明確要求。目前,五家大型商業銀行均已在總行層面宣布掛牌普惠金融事業部。

  四是推動投貸聯動等模式探索。投貸聯動試點銀行以“信貸投放”與本集團具有投資功能的子公司“股權投資”相結合,緩解科創企業金融服務中的信息不對稱、風險收益不匹配等問題。

  五是強化公司治理改革。深入推進政策性銀行改革和農村信用社產權改革,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郵儲銀行在香港掛牌上市。

  當前銀行業總資產占我國金融資產90%以上,保持銀行業穩健運行對於維護經濟金融安全穩定具有重要意義。銀監會將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監管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推動銀行體系持續穩健發展。

  新華社北京7月12日電題:中國資本市場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專訪證監會副主席薑洋

  新華社記者劉慧

  去年以來,隨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深入推進,中國資本市場呈現出一系列新變化,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際金融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證監會副主席薑洋日前就資本市場改革、資源配置能力優化、市場秩序規范等情況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資本市場改革沿三大方向堅定前行

  問:去年以來,資本市場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方面分別有哪些亮點?

  答:在推進市場化改革方面,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二是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截至2017年5月底,滬深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3261家,總市值51.38萬億元;新三板掛牌企業突破1.1萬家,成為世界上掛牌數量增長最快、最多的股票市場之一;全國已設立40家區域性股權市場,掛牌企業1.7萬家;交易所債券市場托管餘額8.47萬億元,較2012年底增長573%。三是持續深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持續完善新股發行各環節的市場化運行機制,較好地發揮了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同時,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四是持續推進並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大幅取消和簡化並購重組行政審批事項。目前約90%的並購重組交易由市場自主實施,不需證監會審批。五是完善股份減持制度,有效規范股東減持行為。

  在夯實法治基礎方面,一是推動立法工作,配合和推動證券法修訂和期貨法制定納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規劃。配合修改《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積極參與上市公司監管條例等行政法規制訂工作,積極參與證券侵權民事賠償等司法解釋工作。2016年至今,證監會出台規章、規范性文件55件,月均3件。二是加大執法力度。2017年以來,證監會采取行政監管措施506件,作出行政處罰113件,累計罰沒款63.61億元,是2016年全年的1.5倍;對30人實施市場禁入,接近2016年全年。

  在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方面,大力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境外資本市場,推進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交易所國際化、QFII、RQFII試點工作、跨境審計監管合作,推動A股納入MSCI指數,積極審慎做好證券資信評級行業對外開放等。

  資本市場加速服務國民經濟

  問:去年以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優化資源配置能力有何提升?

  答:首先,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增強。近幾年來,資本市場初步構建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格局,助力社會資本形成。一是實現新股發行常態化。今年上半年,225家企業通過IPO審核,237家企業完成IPO發行,融資1166.4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259%和192%。二是發展固定收益產品。今年前5個月,股債結合產品、資產支持證券分別發行529億元和2541億元,同比增長164%和166%。此外,新三板掛牌公司今年上半年融資627億元。全國40家區域性股權市場累計為企業實現各類融資8158億元。

  其次,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成效。一是積極支持上市公司並購重組,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6年至今年上半年,境內上市公司並購交易金額達3.21萬億元,居世界第二。

  二是支持創業創新,培育發展新動力。2016年以來新上市和IPO在審企業中,四分之三以上屬於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截至2017年5月底,累計發行11單創新創業債券,融資金額16.72億元。三是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截至今年6月底,貧困地區已有5家企業通過綠色通道成功發行上市,18家企業進入IPO審核程序,35家進入IPO輔導備案,48家在新三板掛牌。

  第三,期貨市場功能得到有效發揮。目前上市期貨期權品種達54個,其中,商品期貨46個、金融期貨5個、商品期權2個、金融期權1個,基本覆蓋了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金融等國民經濟主要領域。

  資本市場進入嚴監管時代

  問:在市場秩序規范、金融風險防范方面,市場呈現出哪些積極變化?

  答:一方面,股指運行更加平穩。2016年3月至今,滬深股指穩中有漲,同時股指波幅收窄。另一方面,市場生態環境明顯淨化。市場炒新、炒差、炒小等投機炒作逐漸得到抑制,投資風格逐漸向價值投資轉換。

  一是持續對違法違規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打擊欺詐發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虛假信息披露等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懲治編造傳播虛假信息、大股東違規減持、中介機構未履職盡責等亂象。

  二是從根本上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嚴把上市公司准入關,從源頭上防止IPO“病從口入”。2016年以來審結首發企業692家,整體未通過率27.02%。明確股票類、混合類結構化資產管理計劃最高杠杆倍數,強化對分級產品的適當性管理和風險揭示,加強融資融券資本約束,清理場外配資,防止杠杆資金助漲助跌。

  三是加強金融風險監測監控,切實加強了金融風險監測監控基礎設施建設。注重依托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強化部門溝通,統籌把握政策出台的時機、力度和節奏,保障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四是規范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完善上市公司停複牌規則、完善減持制度。

  五是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推動建立“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交易行為監管模式。

  六是引導證券期貨行業回歸本源,加強監管引導,促進行業回歸主業。

  監管重點將聚焦四大方面

  問:下一步,證監會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哪些方面?

  答:下一階段,工作重點將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強化依法全面從嚴監管,維護市場“三公”秩序。始終堅持“零容忍”的態度,持續推進專項執法行動,依法嚴厲打擊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監管執法覆蓋全市場、全類型。繼續加強對市場各類主體的現場檢查和非現場檢查。持續強化交易所一線監管的主體責任,逐步建立健全“以監管會員為中心”的交易行為監管模式。

  二是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穩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優化新股發行制度,優化融資結構,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區域和領域。完善市場化並購重組和退出機制,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繼續深化新三板改革,服務創新創業。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機制,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發揮期貨市場功能,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穩步擴大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深化境外上市行政審批等制度改革,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等。

  三是防范和化解資本市場風險。對資本市場各類風險進行深入研究,完善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提高風險預警、應對和處置能力。建立健全股市、債市、期市等市場的逆周期調節機制。健全市場發生極端情況下的政策儲備和應急處置機制。嚴厲打擊非法證券期貨活動,緊緊依托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強化預期引導,為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是做好投資者權益保護工作。進一步規范持股行權的方式和內容。紮實落實好適當性管理辦法。繼續加大違法主體先行賠付、行政和解試點、支持訴訟等制度的實施力度。研究設立投資者賠償基金,推動形成包括司法、行政和市場等多元化投資者賠償救濟體系。加快建設中國投資者網站等服務投資者的基礎平台。

  有序處置風險確保行業穩定健康發展——專訪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

  新華社北京7月13日消息,中國保險業正處在特殊而又重要的關鍵時期。4月下旬以來,保監會有針對性地出台“1+4”系列文件,正在有效處置一些風險點。出台系列文件是基於何種考慮?未來還有哪些監管措施?如何守住風險底線?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詳細闡述上述問題。

  監管工作有序進行

  近年來,金融大鱷借道保險業興風作浪,少數進入保險業的民營資本“一股獨大”,使公司異化為控股股東的融資平台;個別公司無序舉牌沖擊實體經濟,影響惡劣。暴露出保險監管制度實踐中還存在短板。

  4月9日,保監會原主席項俊波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審查,嚴重削弱了政府監管部門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保險業發展和監管面臨空前嚴峻的形勢。

  “保險是現代金融的重要支柱之一,保險市場的穩定與健康直接關系金融安全乃至國家安全。”陳文輝說,4月9日以來,保監會黨委多次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將其作為做好保險監管工作的根本方針和重要遵循。

  結合保險業當前實際,“1+4”系列文件應時而生。4月20日,“1+4”系列文件的“1”個主文件即加強監管、維護行業穩定健康發展的通知出台,明確了當前保險監管的主要任務和總體要求。

  “4”個配套文件分別是:4月21日,保監會出台加強保險業風險防控的通知;4月28日,出台打擊違法違規、整治市場亂象的通知;5月4日,出台保險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5月5日,出台彌補監管短板、構建嚴密有效保險監管體系的通知。

  陳文輝指出,行業處於風險防控的關鍵時期,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糾偏,系列文件的出台明確了當前保險工作的重點領域和主攻方向,凝聚了行業共識,穩定了監管隊伍,形成風險防范合力,在有序處置風險的同時確保了行業平穩健康發展。

  制定預案嚴防風險

  對存在的金融風險點,要胸中有數,未雨綢繆,密切監測,准確預判,有效防范,不忽視一個風險,不放過一個隱患。

  陳文輝說,當前保險業面臨流動性、資金運用、戰略、新業務、外部傳遞性、底數不清、資本不實、聲譽等風險,絕大多數傳統大中型保險公司經營穩健,風險可控,但個別激進公司近年來規模快速擴張,隱藏的風險逐步暴露。

  針對上述問題,保監會從資質、代持、關聯交易著手,治理股權管理亂象;針對非壽險投資型產品風險,及時停止了此類業務試點,引導保險回歸主業;對火中取栗且不收斂、不收手的公司,依法采取停機構、停業務的措施。

  陳文輝說,以往保險業的風險主要表現在業務線上,風險容易在行業內分散,現在的風險則表現為單個公司自身就是一個風險點,風險處置難度加大,尤其是現金流風險。現金流之於企業,就像血液之於人體,只有血液充足且流動順暢人體才會健康。

  他表示,個別激進公司在經營中沒有資產負債匹配概念,短錢長配,盲目投資,一旦遇到產品停售、非正常退保和滿期給付等情況,現金流容易出問題。

  “目前保險業資產規模超過16萬億元,其中流動性風險集中在少數激進公司身上。”陳文輝說,對於重點風險公司,保監會根據不同風險類別、風險特征和風險程度,明確各類風險牽頭部門,整合優化監管資源配置,分工負責盯防,有針對性地制定了風險預警、監測和處置預案。

  嚴管之下,問題公司已經意識到以往那種激進的發展道路走不通了,接下來便是痛苦的轉型,直接表現便是保費收入短暫下降,投資不能再“大手大腳”。

  “把屋子打掃幹淨才能迎接客人。”陳文輝說,不破不立,陣痛是為了去偽存真、優勝劣汰,是為了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監管要“長上牙齒”真正管用

  亂象是表現,根子在短板,結果體現為風險。要守住風險底線,長短結合,較真碰硬,真正讓監管“長上牙齒”至關重要。

  “短期來看,要通過‘瘦身’來化解個別激進公司的現金流風險。”陳文輝說,這些公司在二級市場持有很多優質資產,且與自身主營業務協同效應不強,可以通過大宗交易進行轉讓,既能減輕資產端壓力,緩解現金流“饑渴”症狀,又不會造成資本市場劇烈波動。

  “公司治理失效是激進經營行為的‘基因’,治標更要治本,必須解決‘一股獨大’和資本不實問題。”陳文輝說,要實施公司治理監管評估,加強投資人背景資質和關聯關系穿透性審查,嚴格落實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和報告要求。禁止代持、違規關聯持股等行為,對於違規機構依法限制行使表決權、派駐董事,直至責令轉讓拍賣股權,對有關當事人采取列入黑名單、行業進入等措施,切實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

  對於資本不實問題,他表示,將重點關注股東是否直接或間接通過銀行貸款、非自有資金、股權和存單質押等方式獲取的資金向保險公司注資。對存在入股資金來源或股東關聯關系申報不實,以及編制提供虛假材料等違規行為的股東,依法從嚴從重處理。

  未來保險業何去何從?陳文輝說,保監會將引導保險業回歸本源,堅守保障主業,改進保險產品設計、精算定價、准備金提取規則,建立萬能險調控機制,約束高成本短期限負債業務,推動保險在扶貧攻堅、災害救助、大病保障、健康養老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引導保險資金流向國家重大戰略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保險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