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调结构谋创科发展

2017-08-02
来源:香港商报

  广东省政协委员郑卓标

  香港回归20年,成就有目共睹,但亮丽成绩单背後,却有着不容忽视的隐忧。楼价越攀越高,产业趋向单一,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青年上流渠道不足,面对这些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香港需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切实重视和加速创新及科技产业的发展,利用智慧经济打破以往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全球目前正值新一轮科技发展浪潮,香港一方面拥有多所科研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一方面又得「一国两制」的先天优势,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条件优越,当务之急是要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在大湾区产业格局和国家创新科技产业格局下找出新定位,助力自身发展踏上新台阶。

  抓了一手好牌

  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不久前在为特区政府主要官员作的《世界科技发展新态势与香港创科发展新机遇》主题报告中明确提出,香港创新科技未来可望达成的「一个高地三个中心」目标,即香港作为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下,通过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提升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功能,可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科人才高地以及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客观地讲,香港确实有条件、有能力达成这个宏伟目标。归结起来,香港共有三方面显着优势,拥有发展创科产业的紮实基础:第一,科研优势。香港面积虽然不大,但高校实力强劲,科研能力雄厚。在6月份刚刚出炉的QS2018全球顶尖大学排名中,香港有多达4所大学跻身世界50强,若按百名计算则再增1所,冠绝全球。第二,人才优势。香港汇聚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拥有两院院士超过40人。第三,制度优势。「一国两制」让香港保有自由、法治的环境,能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和投资者利益。同时,金融、商务、法律等是香港的传统优势,有利於创科产业高速发展。

  事实上,香港近年来在创新科技发展上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果,包括成功吸引了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港成立首家海外分支机构,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港成立首个海外创新中心等。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与香港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政府这些年的投入相比,这些成绩却还远远不够。回首过往,香港政府在回归之初就开始提倡发展高新科技,从开办科技大学到设立创新科技署,再到创新科技局,从建造科学园到打造数码港,再到开发河套区创科园等,投入不少,效益却不成正比。在同样是6月刚刚出炉的《2017年度环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中,香港排名再次同比下跌。抓了一手好牌,却迟迟打不出风采,着实让人焦急又可惜。

  迟迟打不出风采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观念上,香港的社会传统是重金融和专业人士,学生念大学,全家都希望其毕业後能做医生、律师或入职投行,在这样的风气下,首选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的学生自然很少。要想克服这一节,需要在文化上改变,让学生、家长都看到,「科学家」、「创业家」也同样是很好的出路;又比如社会对科研的投资比重偏低,尽管政府进行了扶持,但力度却远远不够。目前全港的研究与发展开支,只占GDP的0.76%,而新加坡、韩国、台湾、深圳等地的这一数字则为2%-4%。这当中的差距,不止在香港政府,更在社会上如工商业界资源的投入。融资难,是很多创业者对香港的一声叹息。最後是配套政策的扶持,在香港搞科研和创业,面临的是高昂的成本和固守的观念,房租贵人工贵,新技术难以被推广和采纳,甚至中小企想开银行帐户都不是件简单的事。解决这一环,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决心,在税务、租金等方面出台更倾斜的扶持政策,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氛围。

  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现今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倡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越来越明显,香港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倡议下,香港「一国两制」双重优势和「超级联系人」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努力在科创领域实现「国家所需,香港所长」,是香港未来最大的机遇所在。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