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高層更迭、銷售下滑的屈臣氏,也在不斷尋找新領域拓展業務。醫藥電商千億市場規模,吸引日化巨頭屈臣氏布局。然而,醫藥領域的專業性較強,屈臣氏醫藥電商的發展成效還有待觀望。
屈臣氏開啟線上售藥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日前屈臣氏收購一家藥店並獲互聯網藥品交易資格。記者就上述事件采訪屈臣氏,但截至發稿前未予任何回複。記者從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發現,該局1月22日的公告顯示,向武漢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屈臣氏”)核發《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允許向個人消費者提供藥品。批准日期為2017年1月10日,截止日期為2022年1月9日。
記者搜索到,名為“屈臣氏大藥房”的商城網頁已上線。頁面下方標記“武漢屈臣氏個人用品商店有限公司”字眼。截至8月1日,商城已上線47款藥品,其中中成藥17款、消化系統藥品5款、感冒呼吸藥品12款、外用藥品11款、維生素/鈣劑藥品2款。品牌涉及太極、益和堂、曼秀雷敦、千金等。記者嘗試通過網站下單,選項中的收貨地址僅有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江漢區等14個區縣可選。
實際上,屈臣氏網上商城已在銷售退熱貼、創可貼、隱形眼藥水等醫用產品。記者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屈臣氏醫藥電商發展規劃分為前期資格申領,後續將搭建電商平台。
缺乏電商基因
盡管屈臣氏在布局醫藥電商,但在電商渠道屈臣氏的生意卻不溫不火。
國內服裝行業戰略專家、UTA時尚管理集團中國區總裁楊大筠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少外資品牌決策者或者香港的管理人員都相對低估內地電商發展程度及對實體的影響,在電商渠道,屈臣氏很難突圍。也有業內專家認為,前幾年電商發展中,屈臣氏缺少互聯網基因,表現“乏善可陳”。
據了解,在屈臣氏上線自營網上商城之前,早已入駐天貓旗艦店等第三方平台。北京商報記者從App Store中看到,“屈臣氏中國”App最早版本是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16日期間,在將近兩年半內版本更新升級7次,同時“屈臣氏中國”的更新記錄多為“修複軟件缺陷”。直到2016年1月開始,一年多內,版本先後更新17次,與此同時,“屈臣氏中國”也在不斷新增功能。
此外,屈臣氏在業績壓力也越來越大。屈臣氏2016年業績報告顯示,同比店鋪的平均單店產出約729萬元,同比下滑約10.1%。2015年,屈臣氏同店平均單店產出約632萬元,較2014年下滑約5.1%。2016年,屈臣氏同店可比下滑比例幾乎是2015年的兩倍。
對此,屈臣氏在2016年財報中表示,2017年,屈臣氏總體戰略上將會繼續專注推廣自有品牌產品,加強客戶管理以及開發大數據和電子商務。
高門檻掣肘
對於屈臣氏發展醫藥電商,日化行業專家、塞恩資本合夥人夏天分析認為,食藥監管部門要求,藥店內銷售日用品屬於違規行為。屈臣氏原本經營部分保健產品,“反向思維”——日化用品銷售商增加藥品銷售,“算得上是另辟蹊徑,增加醫藥電商平台或許是屈臣氏在電商渠道的一次嘗試”。盡管屈臣氏搭建醫藥電商平台的成效還有待考量,但這種嘗試同行具有借鑒意義。數據顯示,醫藥電商已保持六年增長,僅網上藥店(B2C)規模即已突破百億,預計2017年後,總體規模將超過千億。這千億市場規模也將成為屈臣氏的掘金高地。
今年7月,北京商報記者向唯品會證實,公司收購一家連鎖藥店,或將布局醫藥電商行業,或者是便於增加線上所售保健品的品類和品牌。
夏天還表示,盡管醫藥電商行業處於發展初期階段,但醫藥領域從業門檻高,這對屈臣氏提出較高的從業要求。屈臣氏涉足醫藥電商的效果還有待觀望。此外,前幾年,日化產品銷售增幅快,但多數由電商占據。從整體來看,當電商發展趨於穩定,日化用品實體店明顯回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回流到“體驗好”的門店消費,享受實體服務。在日化銷售領域,未來也將是線上線下結合,實體店必須要保證優質的體驗和服務。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屈臣氏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