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社會應展開經濟發展討論

2017-08-03
来源:香港商報

  周八駿

  尽管反對派議員對高等法院法官關於梁國雄、劉小麗、羅冠聰、姚松炎宣誓案的裁決表達強烈不滿,但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進入暑期休會,畢竟使政治斗爭得到暫時緩和。香港社會應當利用這一段日子,迅速地聚焦經濟和民生議題。「發展是第一要務」,經濟增長是改善民生的活水源,聚焦經濟發展尤為迫切。

  不行平衡論代價大

  香港社會上一次討論經濟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末,距今29年,當時,因為香港本地絕大部分制造業已遷至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香港社會出現一種聲音:從此,香港全面發展服務業。然而,另一種觀點與之不同,認為香港不能過於偏重服務業,應當同時發展高科技、具競爭力的制造業,以保持一個平衡的產業結構。前一種主張,被稱為「空殼論」,后一種意見被稱為「平衡論」。那一場討論沒有取得共識,但是,之后20多年的實踐已然做了定論——「空殼論」是偏頗的,香港經濟為沒有實施「平衡論」支付了并仍在支付沉重代價。

  相隔29年的今天,香港社會之所以需要就經濟發展進行又一次討論,不僅因為今天香港仍在為上一次討論未得出正確結論而付代價,而且因為全球科技和經濟急劇演進向香港經濟提出了新的更為嚴峻的挑戰,當然,同時也提供香港經濟加速發展以新的前所未有的機遇。

  29年來,人類在科技和經濟方面的最大進步,一是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興起,推動人類經濟走向更高級的知識經濟;二是中國等一批新興經濟體崛起,人類自有史以來第一次步入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這兩方面的巨變,是1989年前后香港社會爭論「空殼論」和「平衡論」時幾乎沒有人能預料的。可以說,近29年來香港經濟總體而言是錯失了人類在科技和經濟方面的最大進步所提供的機遇。

  有人也許會詰問:香港不是積極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發展了嗎?是的,香港積極參與了國家改革開放發展的第一個30年,但是,明顯落后於第二個30年已然走過的發展路程。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香港忽略了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本地沒有拓展高科技產業,在向知識經濟轉型上蹉跎歲月。在國家改革開放發展處於以引進外資為主、實現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階段的時候,香港的經濟水平提供幫助是游刃有餘。但是,當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開放和發展,邁入「走出去」、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并且拓展若干知識產業的時候,香港的經濟水平便顯得力不從心。

  至今,香港社會關於香港如何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仍然找不到或找不準切入點,除了意識形態的因素,就是本身產業結構和經濟水平的因素,后者在頗大程度上是因為29年前的討論未得到正確結論以致29年來徘徊不前。

  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

  如今,香港社會討論經濟發展既要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更要關注下列重要問題——

  一、香港如何在投身「大灣區」中完善和提升本地產業結構?其中,尤為重要的問題,是香港本地拓展高科技產業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拓展高科技產業形成協同效應?具體而言,哪個或哪幾個行業是錯位發展?哪個或哪幾個行業是各自發展而相互協調?

  二、香港如何在參與「一帶一路」中提升本地服務業在全球或區域價值鏈中的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如何擴大和提高其在全球和區域的輻射力?如何既吸引外國企業到香港金融市場上來做生意,又主動走出去找生意?如何既單獨拼搏,又同上海、深圳金融市場「拍住上」?

  三、香港本地產業結構如何有序降低對地產市場過度依賴?在樓價高企狀况下任何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的措施,都不啻「揚湯止沸」。如果沒有新支柱產業形成新經濟增長點,那麼,樓價大幅下調勢必拖累經濟增長和減少政府財政收入。

  四、香港企業結構如何有序調整?香港亟需一大批順應第四次科技和產業革命的大企業,或者推動現有以地產業為主的大企業轉型,或者鼓勵有志者「拔地而起」。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