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救命廉價藥供應 吁長效機制

2017-11-22
来源:香港商报

  昨天,一則題為《總理發話!白血病廉價藥又回來了》的新聞引起了網友的熱烈關注。白血病救命藥緊缺及斷供的問題,從2015年就已發作,曾經40元一瓶的巰嘌呤片,黑市炒到200元還買不到,用進口替代要1400元一瓶,成為病者不能承受之重。而今3年多的難題,一夜之間迎刃而解,全國的病友及其家屬奔走相告。

  有預警無問責

  據報,浙江浙北藥業近日已恢復巰嘌呤生產供應,第一批295萬片,約可滿足合國臨床一年用量。高興之餘,不免又生焦慮。一年后又怎麼辦呢?難道又去找領導要關懷?顯然,解決國產廉價救命藥的短缺問題,也需要長效機制。

  按照今年6月底國家衛生計生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衛計部門近兩年已建立短缺藥品監測網絡,前期已經監測到巰嘌呤的短缺風險預警,今年8月份,國家重點監測的130多個短缺藥品中就有巰嘌呤。既然已經有了預警和監測機制,為什麼還要等到「特事特辦」后,才解決問題?顯然,這套預警監測的制度設計中,有制度性缺陷,那就是沒有追責機制。

  試問從救命廉價藥緊缺問題發生以來,整個鏈條上,全國沒有一例,哪怕有一個人因此問題的發生而受到追責,至少從公開媒體報道上來看就是如此。誰也不必對此負責的事件,就是一個解決不了的事件。發現緊缺問題不是目的,阻止發生才是目的。沒有追責制度的監測機制,就是一個稻草人而已。

  根在以藥養醫

  當然,從深層次上來講,根子也還在「以藥養醫」。市場經濟的規律本來就是優勝劣汰,按理說這些高性價比的物廉價美的救命藥品,應該淘汰哪些性價比奇低的高價藥才對,這才符合市場競爭的規律,然則,規律被扭曲了,事實正好相反,這種逆淘汰的根源,在於內地醫院以藥養醫傳統制度的根深蒂固。

  始於上世紀50年代的「以藥補醫」機制,雖然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但隨著「以藥補醫」變成「以藥養醫」,弊端也愈演愈烈,刺激醫療機構和醫生多用藥、用貴藥,扭曲醫療服務行為。顛倒的制度,必須再顛倒過來。這也才是最終解決救命廉價藥緊缺問題的長效機制。

  深化醫改是一項复雜的系統工程,特別是要終結延續了60多年的「以藥補醫」,但是,藥價太高、以藥養醫,這事兒畢竟已說了很多年了,也該有個結果了。今年初,北京市已開始深化醫改試點,力度前所未有,正在為全國探索寶貴經驗,改革沒有回頭路,全國人民期待著。

        路人甲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