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人民日報:警惕“知識付費”讓我們喪失思考能力

2017-11-23
来源:人民日报

  “知識付費”正在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一個引人矚目的發展趨勢,眾多知識付費平台如新浪問答、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吸引了大批網友,願意付費獲取知識內容的人越來越多,有的知名答主的付費用戶多達10餘萬,影響力不可小覷。

  知識付費的出現與流行凸顯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既體現了付費者可貴的求知熱情,又體現了知識的價值,可謂雙贏。

  但在付費圍觀了若幹問題的解答乃至花錢買了感興趣的幾堂課後,我對知識付費的態度卻有所保留了。問題不在於解答是否令人滿意,而是這種方式容易讓人養成依賴性——只要我點點鼠標、花點兒小錢,所有我尋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卻失去了存疑、尋找、分析、判斷、論證的過程。換句話說,我在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我懷疑長此以往自己會不會上癮。

  對於那些純粹的技能型知識而言,這種開門見山式的獲取答案的方式是效率最高的,比如如何包餃子,怎樣跑步不傷膝蓋等等。提問者不需要知道論證過程,只要知道怎么做就足夠了。但有些問題就沒那么簡單了,比如有人問:“怎樣度過大學四年才有意義”,這就不是一個能輕易回答的問題,一位美國學者甚至專門就此寫了一本書,而知識付費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時間和篇幅內給出有價值的答案,可能性不大。這樣的問題所需要的思考深度和人生閱曆是簡單的知識性問題所不能比擬的。

  用戶之所以願意付費閱讀,除了要獲取某些急需的知識、技能或經驗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學習有所成長,但知識付費碎片化的解答方式顯然難以滿足這種需求。知道了某些問題的答案會讓你看起來很聰明,但那只是因為你記住了答案,與你的實際思考能力無關。下次碰到問題,你照樣一籌莫展。知識多和思考能力強之間是不能畫等號的。大多數知識付費用戶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知識的極大豐富與思考能力沒有同步提高之間的矛盾。跟積累知識不同,思考能力只能來自於長期的思考實踐,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現代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思考的一個特征就是慢,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有所得。而這與互聯網特性是相矛盾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互聯網的誕生把人類對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極致,今天知識信息的爆炸性增長已經快到令人窒息的地步。古人常常擔心自己所知有限,但當代人卻大都煩惱於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沒。這樣的時代,對人的思考能力的要求無疑是更高了。只有具備出色的思考能力,才能從紛繁複雜的知識信息中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內容。但互聯網的便捷讓沉溺其中的人不願再動腦子,遇到問題從一搜了之到一問了之,逐漸喪失了思考能力。據中國青年報所做的一項調查,遇到基礎知識“空白”,60.9%受訪者第一反應是上網搜索。其實,何止是基礎知識,就是遇到人生大事,不少人的第一反應也是趕緊用搜索引擎搜一下。

  有了互聯網這個無所不知的老師,我們還需要思考嗎?有了知識付費平台,我們還有必要自己尋找答案嗎?古人曾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不管技術如何發展,我們都應該把思考的主導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