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753

【创刊65周年商报老友记】股壇風雲六十五載 八七股災夢魘香江

2017-12-07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网讯】《香港商報》紮根香港65年,見證恒指由歷史最低收市位1967年8月31日的58.61點,到2007年升上歷史高位31958點頂峰,再在2008年金融海嘯沖走恒指2萬點。回顧過去65年,香港股市風雨飄搖、高低起伏,《香港商報》與一眾股壇老行尊風雨同路,偕同香港人走過每一個歷史時刻,陪伴香港經歷不少戲劇性,甚至驚心動魄的經濟危機和事件。香港商報記者 勞佩欣、林展鋒

  回顧過去65年,令香港人最觸目驚心的金融事件,莫過於1987年的股災。此前,香港的股市進行徹底改革,由香港證券交易所(香港會)、遠東交易所(遠東會)、金銀證券交易所(金銀會)及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四大交易所,於1986年4月2日合併而成香港聯交所,「四會時代」正式展開,標誌港股由上世紀70年代的「無王管」狀態,一步一步走向「魚翅撈飯」的大時代,越來越多華資經紀、投資者參與股市投資。

  由紳士到華資當道

  「以前香港沒有電腦自動對盤,在四會時代時香港會用黑板和粉筆做交易,交易大堂有塊大黑板報價板,寫着買賣盤價錢。當時的股票經紀好『紳士』,他們多會在交易大堂前面的位置玩撲克牌,到收到客戶買賣盤電話的時候,桌面上的燈亮起,接過電話就會馬上跑去黑板,在上面寫上價錢和代號,買賣雙方同意就可以成交,再填一張俗稱『飛仔』的買賣單據,當時的買賣全部講個『信』字。」第一代股票經紀及香港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張天生侃侃而談。

  金牌莊家及立法會前金融服務界議員詹培忠回憶起當時,滔滔不絕指出在四會時代他在遠東會做出市代表,當時仍是寫黑板做交易,遠東會是當時最大影響力的交易所,由它正式揭起香港本地華資正式參與金融行業的時代。他形容稱:「當時股市基本上都是由『鬼佬』控制,華人『無Say』(意指無話語權)。」

  人稱「基金教父」的第一代基金經理雷賢達希望《香港商報》能毋忘初心,堅守傳媒道德責任,為讀者報道真相。

  黑色星期一經紀抱着哭

  1986年,四會合併,是香港股市發展迅速的時期,在1984年中英就香港問題作出前提談判後,香港股市迎來1980中期的大牛市,人人「魚翅撈飯」。1987年9月長和系內4家上市公司集資,將股市推高並衝破3000點大關。不過,好景不常,10月德國馬克和美金矛盾引發環球股市急挫,1987年10月19日發生了一場災難性的大股災——「黑色星期一」,港股大跌420點,跌幅11.1%,時任聯交所主席李福兆隨即宣布停市4日,其後復市單日再插33%。

  「當時好驚,個市一開就跌120點,全日收市跌超過400點,之後更宣布翌日10月20日至23日停市4天,再開市後不到15分鐘已跌超過600點,買了期指等等衍生工具的投資者欲哭無淚,時任聯交所主席李福兆2000張期指輸個精光,交易大堂的經紀們抱一起哭,有經紀更輸到要『走佬』。」張天生感慨,好多人不懂「獲利套現」,數十年經紀生涯見輸多過贏,太多人貪玩身家,還要借孖展,最後被一班幕後玩家殺個片甲不留。

  人云亦云輸到跳樓

  1987年的一役,人人皆輸,經紀抱頭痛哭,也有跳樓的,一切源自一個「賭」字。基金教父雷賢達指,1987年看見股市一晚跌30%,坦言很多人真的手足無措,市場上的投資者大都人云亦云,沒有細閱公司盈利報告和資金流向,向着錯誤的方向走,結果鑄成大錯,輸到光的瘋的瘋了,跳樓的跳了。

  他認為,「高位永遠是短暫的」,市場上永遠沒有人知高位有幾高,不過在他經驗而言,最好的交易日都是緊接最差的交易日,一般投資者的心態在股市大跌後馬上沽出股票避免更大的損失,但同時卻錯過日後反彈浪潮,因為升幅最大的日子,都是在股災等大跌市後出現,1987年後及2008年金融海嘯也是如此。

  詹培忠也認為,1987年的股災最為轟動,因為1987年的股災屬世界性的,1997年的金融風暴僅屬亞洲的。1987年時好多人都「神經」了,又有好多人都跳樓,慨嘆股票市場其實是零和遊戲,像球賽一樣,入一球始終都係得三分,玩法「千變不離其中」,莊家看個市「大家呃來呃去」,股票市場向來都是個「賭」字,適者生存,投資者切忌跟車太貼、逆水而行。

  的確,股市有上有落,永遠都沒有人能知道高位在哪,所有都是靠「估」,常言道「生命無Take Two」,但投資股票有千千萬萬個Take,下一個股災「總是在你左近」,市場上適者生存,沒有慈善家,留下來都是兇殘大鱷,要不被吞噬就唯靠自己的努力。命運未必能夠改寫,傳媒生態亦起革命,是福還是禍?是衝擊還是機遇?就正如股票市場一樣,適者生存。

  兩位「第一代」寄語投資者

  香港股市數十年的歷史中,於1974、1987、1997及2008年經歷四次大型股災,當中只有1997年和2008年的股災,分別被冠以「亞洲金融風暴」及「金融海嘯」之名,前者更使香港陷入戰後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由1958年入行的第一代經紀張天生憶述,「當時香港平穩過渡九七,經濟亦開始繁榮。但到了年中,國際基金大鱷索羅斯突然大量拋售港幣,炒高Hibor(本港銀行同業拆息),一方面沽空恒指,從中獲利。」

  第一代股票經紀及香港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張天生寄語《香港商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港股慘成提款機

  他又指,1997年的香港已成為索羅斯的提款機,故與業界要求政府立例阻止。因此,時任金管局總裁的任志剛分別在8月初和9月初推出「任三招」及「任七招」,政府亦隨後進行「救市行動」。不過,和八七股災一樣,亞洲金融風暴對華資證券行打擊很大,部分券商陷入財政危機而倒閉,例如百富勤證券、正達證券等。

  普遍認為亞洲金融風暴的成因是索羅斯狙擊港匯所至。不過,人稱「基金教父」的第一代基金經理雷賢達卻認為背後並非只是「人為」所致,「如果股市處於低位時,下跌幅度根本有限,只有在股市高位時才會『跌死人』,所以我不認為97金融風暴是人為,任何股災的成因也離不開股價太高,脫離值。」

  現在看來,也許會有馬後炮之嫌。然而,參考當年資料,港股於1996年谷底回升後,帶動本港地產市場再度暢旺,進入第四季更有外國基金大舉入市,助恒指於1997年10月升至13000點的高峰。當時唯獨雷賢達看淡整個東南亞,包括香港的資產表現,「1996年整個東南亞的貸款增長率高得『嚇死人』,我當年到了馬來西亞考察,在直升機上看到吉隆坡處處大興土木已深知不妙。」當年雷賢達對亞洲資產的評價是「過熱」(overheat),「1997年亞洲的息口很高,很多人以為兌美金不會貶值,結果經濟有異動便大幅貶值,說到底都是投資者缺乏危機意識。」

  股海淘金多年,兩位股壇老行尊均經歷過大大小小股災,張天生現在只會建議客戶將60%的資金購買息率至少約6%的高息股,例如港燈(2638)、汇控(005)等。他寄語投資者不要「掂」孖展和衍生工具,「1974年股災港股大跌90%,但當時沒有孖展和衍生工具,所以投資者最多只會損失本金,但自從孖展和衍生工具興起後,不論是投資者還是證券行都會輸『凸』。」在基金界縱橫30年的雷賢達則提醒投資者,「世上沒有資產只升不跌!」

  逢7股災市難逃 08海嘯最慘烈

  港股在經歷八七股災、九七金融風暴後,金融市場日漸完善,香港再次由危機中走出谷底。回歸以來,香港憑着得天獨厚背靠祖國的優勢,股市展開大升浪,但隨後迎來美國次按風暴無法受控而引發的全球股災,似乎經歷過多次金融危機的港人,仍未汲取教訓。

  一切源於太貪

  2007年10月30日,港股直通車的消息令恒生指數創下31958點的新高,短短兩個月累積升逾50%,令投資者進入瘋狂狀態。不過,美國房地產信貸泡沫爆破、雷曼兄弟宣布破產保護後,香港開始出現恐慌性股票拋售,恒指由高位31958點跌至10676點,跌幅達66%,樓價下跌24%,投資者損失慘重。

  第一代股票經紀及香港證券業協會永遠名譽會長張天生直言,2007至08年的金融海嘯是他見過最慘烈的一次股災。「1973年和1987年雖然跌的幅度好大,但當時股票投資並不算非常普及,參與投資的人不多,加上97年有政府入市戰大鱷,始終不夠2007至08年時損手嚴重。」張天生續指,衍生工具的槓桿很高,可以在賺幾倍的同時輸光你整副身家。本來他1997年已經提議政府控制衍生工具,惟政府不加以管制,結果金融海嘯應驗,「好多人輸Accumulator(累計期權),接貨又沒錢,接到又賣不切」。

  「金牌莊家」、立法會前金融服務界議員詹培忠表示,《香港商報》在過去65服務香港,即使近年紙媒面對市場挑戰,仍希望繼續緊守崗位,迎來下一個65年。

  自由市場容許失敗

  金牌莊家詹培忠笑指,他見慣風浪,2008年大跌市是最慘烈的一次股災,很多時「人哋叫你參與你就參與」真的好危險,你想賺錢但你跟車太貼真的易生意外,承受到失敗就會成功,輸不起就「仆街」。他坦言,身邊不少經紀、投資者因為投資失利跳樓、「走佬」,不過對他而言最重要是知道自己「在哪裏跌低,在哪裏企番起身」,香港自由市場的最大好處不過於此。

  香港經歷大大小小不同股災及政治事件後,仍無阻本地金融股票市場的發展。香港交易所市值約32.6萬億元,作為全球市值前十大證券交易所,排名僅次於歐洲證券交易所,2015年至2016年,在香港交易所進行的IPO籌資規模均居全球之冠。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通,香港與內地進一步互聯互通,亦見證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前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市場地位繼續得以鞏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