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赞《大同》微電影展現愛國愛港理念 楊健吁發揚大同精神

2017-12-17
来源:香港商报

        左起:周月龄、周兆西、周兆强、吴秋北、杨健、周月梅、周兆康、周兆东出席微电影《大同》观赏会。记者庄海源摄

 楊健希望更多香港人象周家6兄弟姐妹一样走进内地,了解、认识及融入国家。

1946年至1964年位于西湾河街的原校舍。

周捷君校长及吕仪和校长合照。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莊海源報道:描寫40年代在筲箕灣創立「大同學校」校長周捷君、呂儀和伉儷故事的微電影《大同》,從全國500多部微電影中脫穎而出,入選為中宣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29部展示作品之一。中聯辦副主任楊健昨午在觀賞《大同》后表示,影片出色還原周家兩代人以校為家、捐資助學的生動故事,體現了愛國愛港的價值理念。他說,培植大同精神、追求大同理念是多少代中國人的夢,希望更多的香港人像周家6兄弟姊妹走進內地,了解、認識及融入國家,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

  感謝周家6兄妹貢獻社會

  楊健指出,周家6兄妹在影片中本色出演,感情真摯流露,詮釋了周家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關心、對教育的關注、對父母的緬懷。他感謝周家6兄弟姊妹將父母的遺產全部捐建清遠石聯大同學校,并18年如一日,幫助學校排憂解難;他更感謝已故的周捷君、呂儀和伉儷教育一代代的愛國學生,引導一批批學生關注教育、熱愛教育。

  楊健說,周家幾代人培植的大同精神就是樂善好施、捐資助學的精神,就是矢志愛國、報國的精神,就是追求大愛、嚮往大道的精神。周家的義舉不是孤立的,越來越多的人關心教育、投入教育,大同精神正被傳遞,從改革開放以來至去年底,港人通過教育部捐助的有80億;希望工程收到捐款129億、捐助553萬學生、援建19388所學校,當中很多是港人捐助的。

  周家兩代以校為家捐資助學

  微電影《大同》講述的,是周家兩代人以校為家、捐資助學的真實故事。故事開首,描述1999年港島筲箕灣區西灣河街,周家六兄妹周月梅、兆東、兆康、兆西、兆強、月齡在家里吃飯,討論着分家產的事,一位父母的學生阿明的到訪打破飯桌上的凝重氣氛。放映機不斷放映着學校的畫面,大同學校的點點滴滴逐漸回憶起來。

  1946年西灣河街創大同學校

  那是在1946年的香港,勞苦大眾子弟普遍失學,當時25歲的周捷君放弃繼承家業當老闆的機會,連同三位友人籌措9000元,在西灣河街一棟舊樓內創立大同學校。校名出自儒家經典《禮記》中一篇「大同與小康」,講述大同社會里人人平等、人人有愛的理想社會。

  從此,周氏家庭和大同學校的命運交織在一起,6兄妹跟隨父母周捷君、呂儀和以校為家,父母忠誠愛國、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深深地影響他們,直到1976年大同學校停辦,在港屹立近30年。

  捐遺產內地重建大同學校

  1999年,父母的相繼離世讓周家6兄妹悲痛萬分。為延續父母親的教育事業,6兄妹決定將父母的遺產全部捐助出來,在內地重建大同學校。在中聯辦和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人民政府幫助和支持下,2000年5月28日,在佛岡重新建立石聯大同學校,大同的教育理念又重新在石聯村煥發出新的生命。

  影片中不乏賺人熱泪的片段,如周家6兄妹每晚拼課桌為睡床,早上重排課桌為課堂。周捷君、呂儀和每逢襲港台風達至一定強度,就帶領教工到山上把住在高危區域和房屋的學生一家接到學校暫避危險,并免費提供粥給家長學生作為消夜。周兆強介紹,這些均是真實發生的,電影中的五星紅旗和所有照片都是歷史實物。

  《大同》由珠江電影集團拍攝。影片的制作和演出團隊也體現大同精神,雲集兩岸三地人士,除了香港的周家6兄妹親身上陣和內地演員,編劇及制片人由來自廣東的呂丹擔任,導演林立書來自台灣。

  呂丹分享,雖然拍攝只用了4天,但周家的很多歷史實物和幾十年對教育的熱情不時感動制作團隊,尤其是6兄妹在講述想對離世父母的說話時,更令所有人泪流滿面。

  《大同》微電影youtube可欣賞

  出席昨午微電影觀賞會的,還有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羅江、社工部副部長李運福,工聯會理事長、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原工聯會理事長、東江縱隊老戰士潘江偉,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原培僑中學副校長邱碧珍、原新僑中學副校長潘錫華以及大同學校師生等30多人。

  潘錫華指出,大同學校是老牌的愛國學校,辦學非常艱苦,除了不獲當年的港英政府資助,還受到各種限制,但大同堅持愛國主義教育方針、艱苦奮斗、團結群眾,其影響已超越學校的教育功能,并輻射到整個區和一些著名的社會人士,是聯繫群眾、壯大愛國愛港力量的壁壘。

  《大同》微電影的youtube鏈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MWnXN9hdx4。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