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投資銀行(InvestmentBank,簡稱iBank)往往是匯聚頂尖人才之地,但時移世易,隨着大型投行無法重拾昔日風光,類近iBank運作模式、但規模較小的精品投行(BoutiqueiBank)在港乘勢冒起。究竟BoutiqueiBank的廬山真面目如何?
BoutiqueiBank早在90年代已在歐美國家存在,至於香港則於金融海嘯后才出現。在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后雙重打擊下,歐資美資投行為了救國「班師回朝」,并實行大裁員。昔日出入IFC(國際金融中心)的大型投行MD(董事總經理),不少不幸成為失業大軍,賦镕在家。
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即使「關了一道門,卻開另一扇窗」,上天讓人感受到機會時常存在。MD失去大型投行的工作,卻造就他們自立門戶。他們不僅有三寸不爛之舌,更有各式各樣、符合證監會要求的牌照。只要有證監會發出的「6號牌」(企業融資),他們即使沒有投行這座靠山,亦可從事融資工作。
人們不禁要問,相對iBank而言,BoutiqueiBank有何優勢?以往iBank豬籠入水,只因「食水深」,但BoutiqueiBank則勝在收費便宜,密食當三番。當前香港的BoutiqueiBank,除了做財務顧問,更包攬大量「細細粒」新股上市保薦人生意。香港近年新股市場看似「興旺」,與BoutiqueiBank在港盛行不無關系。
批股融資也接來做
昔日散戶拿起招股書,封面的保薦人名單一欄,全部星光熠熠,如瑞信、瑞銀,以及數間知名中資投行,如光大融資、中銀國際及工銀國際等。不過,近年BoutiqueiBank在港冒起,知名投行的名字在招股書的封面消失,取而代之便是從未聽過的名字。
香港BoutiqueiBank的另一重要功用,就是從事部分投行也不敢做的批股融資。筆者聽聞,昔日投行的MD顧及聲譽及法律責任問題,往往不敢從事個別風險極高的融資活動,但如今生意難做,為了「温食」,投行不敢做的生意,BoutiqueiBank也接來做,只求「打死罷就」。
作為金融中心的香港,雖然BoutiqueiBank打破了投行壟斷香港融資活動,但與此同時,卻為香港金融業的風控增加了難度。這對標榜匯聚世界資金的香港而言,究竟是禍是福?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
阿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