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我國今年四大主場外交的開篇之作、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注定要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征程中留下重彩的一筆。開幕式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擲地有聲地向世界宣布:「中國將繼續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他同時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
這不僅展現了中國的自信,更是40年改革開放對中國與世界貢獻的準確描述。
對外開放提升國力
40年前,鄧小平就高瞻遠矚地指出,對外開放不單是中國的選擇,也是世界經濟發展規律對所有國家的共同要求。40年來,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打開封閉的大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大潮。中國向世界開放了全球最大的市場,目前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是40多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國,而美國則只有36個國家。世界三個相互關聯的生產中心,分別在美國、亞洲和歐洲,而中國則是亞洲中心的主要樞紐。中國經濟活力有如火車頭帶動全球經濟,令多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率的30%來自於中國的貢獻。如今中國外貿總量佔全球比重從1978年的0.8%提高到2016年的11.5%,2017年對全球貿易增長貢獻率超過20%。2016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居世界第二位,加入淨資本輸出國行列。截至2017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超過1.4萬億美元,境外資產總額達5萬億美元。中國企業已在國外建立了99個經貿合作區,共投資324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24.7萬個。40年來,中國7億人口脫貧,為全球減貧70%,到2020年,中國將全面消滅貧困,多年前國際上「誰來養活中國」的擔心灰飛煙滅。
隨改革開放,中國有能力承擔發展中大國的國際責任,參與全球治理,從體制機制到價值觀念,為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面對全球化的一些弊端,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與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紅利。「一帶一路」是中國提出的規模最大的對外經濟合作倡議,是對中國過去40年來對外經濟合作傳統的繼承、發展和再塑造,涉及四個大洲、超過10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人口超過43億,經濟總產出逾21萬億美元。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合作協議,聯合國文件也對「一帶一路」予以肯定和支持。目前,「一帶一路」可用的公共資金計近3000億美元,遠超過冷戰後發達國家推出的許多合作計劃,也超過聯合國、世界銀行的大部分計劃。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建設了56個經貿合作區,涉及多個領域,累計投資超過185億美元,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只要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就一定能增進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帶一路」打造成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台,造福各國人民。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年中國相繼主辦亞信會議、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二十國集團峰會、「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金磚國家峰會,都顯現出中國在國際治理中的積極態度。特別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展現全新的價值觀,為人類文明走向書寫新座標。
5年前的3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面向世界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當即為國際社會關注。而同樣是在博鰲這個舞台,2015年年會上,習近平以「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為題發表主旨演講,提出在推進命運共同體建設中應有四個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對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鑒。5年來,習近平在多個場合深入闡述這一充滿東方智慧,而又超越民族國家和意識形態的中國主張。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中。 201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並把它寫入黨章。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序言部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表達了中國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莊嚴承諾,彰顯了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
改革開放是中國的國策,也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中國好,世界好;世界好,中國更好。習近平三次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三次強調要改革開放,並非偶然。實踐證明,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正如習近平所說,「這是中國基於發展需要作出的戰略抉擇,同時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