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香港副董事長兼總裁 高迎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過去年的醞釀,今年即將迎來實質性的推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並首次與京津冀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並列,放在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分進行強調。這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的重大舉措,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港澳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重視和支持。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澳各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成果豐碩,是國家經濟實力最強、國際化程度最高、跨境聯繫最緊密的區域之一。截至2017年末,大灣區11個城市GDP之和超過人民幣10萬億元,經濟總量已超過紐約灣區,排名全球第二。預計到2025年,大灣區的GDP總量有機會超過東京灣區,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灣區。
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是中國乃至亞太區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這裏既有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也有在全球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中居第20位的深圳和居第32名的廣州,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金融活動,這裏差不多都可以找到。目前金融業總體規模已達到世界級水平:2017年底粵港澳三地銀行總資產合計約7萬億美元,銀行存款總額高達4.7萬億美元,均超過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2017年保險保費收入約1280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總保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港深主板市場總市值超過5.5萬億美元,居全球第四位。
粵港澳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礎,隨內地金融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金融市場和金融基建的進一步互聯互通,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實施,粵港澳三地金融業合作前景將更加美好,未來可重點圍繞創新金融、絲路金融、民生金融、綠色金融等四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和發展。
發展創新金融
一是發展創新金融,推動金融與創新科技的深度融合。「兩會」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作為全國製造大省,廣東既迎來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重大機遇,亦面臨發達國家先進生產力和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的雙重挑戰,建設國家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已列為今後創新驅動發展的首要任務,廣州、深圳等城市均積極建設創新型城市。創新驅動將是大灣區規劃發展的主旋律,而科技產業創新發展是核心內涵。大灣區科技產業創新發展將以創新科技和創新金融的深度融合為支撐加快崛起,包括創業資本、風險投資以及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等在內的創新金融,將成為大灣區金融合作的一大重點。
近些年來,廣東針對科技創新的特點和需求,發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科技資本市場,初步建立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銀行、證券、創業投資、產權交易等為依託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其中,深圳市獨佔鰲頭,在早期投資和創業投資兩個市場均佔有明顯優勢,根據深交所的數字,2017年底深圳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兩大板塊總市值超過2萬億美元,為創新企業提供了大量資金。
香港則通過修例,為新經濟企業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來港上市創造條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還通過稅務優惠及資助推動香港的研發及創新活動,激勵和引導市場資本投資於香港初創企業。香港金融機構也可在銀團貸款、項目貸款、發行基建債券以及基金等傳統領域,以創新方式向大灣區科技企業提供融資,共同推動大灣區創新經濟加快發展。
未來以創業資本和風險投資為代表的創新金融,將是大灣區內經濟整合的重要力量,將帶動創新科技和文化創意產業以及企業融資、消費金融和財富管理等成熟金融進一步發展,為香港金融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商機。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應深化創新金融領域的合作,為區內創新型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發展絲路金融
二是發展絲路金融,共同打造「一帶一路」投融資平台。「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加速推進,得到世界廣泛讚許,已形成「五通」並舉、「六廊」同進、區外共助的良好局面。作為區域合作新思維,「一帶一路」實際上是合作理念的創新,這在現今全球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時期,更顯難能可貴。「兩會」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落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大灣區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和海外華僑華人的主要集散地,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具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可定位為「一帶一路」的「國際服務樞紐」,扮演境外超級推動者和服務者的功能和角色。
「一帶一路」建設將帶動大量資金需求。亞洲開發銀行預計,到2030年亞太區基建投資總需求將超過26萬億美元,如何融資成為關鍵。如內地企業藉港出海到絲路沿線投資已成為趨勢,大灣區可在這方面深化合作,通過股權、債權相結合,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相結合等方式,為走出去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安排。又如在基建投融資方面,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是「一帶一路」策略的重要一環,香港積極參與亞投行的籌建工作,已加入亞投行作為成員,並爭取在香港提供財資、調解和仲裁服務。為進一步吸引跨國及內地企業在香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政府給予了許多優惠措施。此外,香港亦致力建立有利伊斯蘭金融發展的平台。
近年來,中資銀行積極把握「一帶一路」巨大機遇,推進海外區域布局,加強與國際多邊機構合作,創新金融服務舉措,為「一帶一路」沿線重大項目投融資及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支持。下一步,要繼續提升服務,豐富產品,加強風險管理,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新貢獻。
發展民生金融
三是發展民生金融,方便北上港人在大灣區生活。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也提出積極參與推進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特別是拓展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創造有利條件,爭取使大灣區成為港人優質生活圈。這是國家城市群發展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需要,是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消費主導的客觀要求,也是大灣區民眾的共同願望。有研究發現,回歸20年來香港和內地跨境婚姻人口已接近100萬,現時約有30萬港人長期在內地工作或求學,且大多數與廣東尤其是珠三角有關,2017年港人到訪廣東的過夜旅客高達2222.6萬人次,佔廣東全部入境過夜旅客的六成,顯示大灣區共同生活圈已經初步形成。
隨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的開通,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一小時生活圈,越來越多的港人或者是在香港工作及生活的外籍人士將會到內地,尤其是珠三角創業、就業、上學、公幹、旅行、休閒、養老、甚至定居,港人港企在大灣區的投資、消費涉及的各類跨境支付需求不斷增加是可以預期的大趨勢。
實際上,大灣區金融跨境支付活動已十分普遍,而且發展很快。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字,2012至2016年的五年間,廣東與香港金融賬戶跨境支付的年均增長率高達22.2%,佔全省與境外金融賬戶外匯收支的一半以上,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尤其是與居民生活有關的小額跨境支付。由於實施資本管制等政策,大灣區資金流動短期內難以全面放開,但可以採取「單向先行、總額控制」等辦法,盡可能為香港居民在大灣區提供金融便利。
金融便利涉及到內地和香港不同金融監管政策和法律要求,需要協商解決,逐項取得突破。大灣區按照先易後難原則,先研究出台為香港居民提供跨境金融便利化服務的方案,包括為香港居民在珠三角開戶提供方便,為香港居民提供交通付費、消費支付、置業融資、醫療費跨境支付、跨境上學繳費、匯兌以及理財等便利,再由單向逐漸擴展至雙向,形成大灣區一體化發展。
發展綠色金融
四是發展綠色金融,共建低碳環保可持續的生態環境。污染防治是國家三大攻堅戰之一,「兩會」提出要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不僅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更要在環保、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方面,為全國作出表率,發揮示範和帶動作用。
推動綠色發展,必須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根據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會議達成的協議,世界各國政府紛紛採取行動鼓勵發展綠色金融。例如,日本政府成立了清潔能源基金,以幫助有潛力為社區提供可再生能源的企業;新加坡亦推行綠色融資先導計劃,讓業主取得銀行貸款,按更加綠色的標準改裝房屋。中國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佔領導地位。中國人民銀行曾經估計,我國在「十三五」期間需要投資逾1萬5千億美元在綠色項目上,而政府只可能提供當中的15%左右,發展綠色金融乃當務之急。正因如此,近年來內地綠色債券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並將把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業績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考核。
香港對發展金融債券也十分重視,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把推動綠色債券發展作為施政重點。香港具備獨特條件在內地發展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發展成為大灣區綠色金融的先導者。未來可通過發行基準「綠色債券」、舉辦有關綠色金融及投資的全球會議、為綠色金融項目和證券設立「綠色金融標籤計劃」以及培育綠色金融人才等途徑,打造香港成為區內首要的綠色金融中心,為建設綠色低碳灣區提供資金和融資支持。
總而言之,創新金融、絲路金融、民生金融和綠色金融是未來大灣區金融合作的四大重點領域。粵港澳三地應該善用優勢,立即行動,建立並鞏固大灣區在這些方面的領先地位,進而把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金融重鎮和「一帶一路」的主要金融中心,共同譜寫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開放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