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區潮人聯會會長 張仲哲
十九大之後,中央將粵港澳大灣區列入國家發展戰略,從中央到地方,多項工作圍繞大灣區建設展開。隨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通車,2018年是粵港澳大灣區融合邁向實質性進程發展的啟動年,亦是「一國兩制」新階段的一個起點。
正確理解「一國兩制」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有了一系列發展共識的基礎,但是如何突破制度壁壘和利益整合,進一步促進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的流動,促進大灣區決策共商,加快推動在發展關鍵領域取得融合成效,仍然有很多難點。今年兩會召開期間,代表委員們紛紛建言,建議在中央層面設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由三地政府具體落實決策;在區域、民間層面成立由知名企業、智庫、社會組織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委員會,定期提出具體訴求,提供研究支持,形成大灣區發展決策和諮詢的雙軌機制。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處於第一線,但當前港人對參與大灣區建設仍存在很多疑慮和盲點,如何在「一國兩制」前提下凝聚更多共識,掃清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思想障礙,如何正確理解和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新階段,將成為香港能否融入大灣區關鍵中的關鍵。
應該明白,「一國兩制」是個完整的概念,它立足於「合」,而非「分」。縱觀天下,任何國家的憲法秩序和政策方針制訂之根本目的,都只能是有利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的「整合」,而非「分隔」。「一國兩制」的初衷和設計並非要將「兩制」固態化教條化,而是在主權治權回歸中國的大原則下,使「兩制」逐漸靠攏拉近,根本目的在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並保持港澳的繁榮穩定。當然,正如習近平主席指出的:作為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如何使「兩制」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和構建大灣區的優勢而不是障礙,關鍵是要與時俱進,用新思維重新審視「一國兩制」的內涵,不斷深化對「一國兩制」的完整認識,加強以基本法對香港的管治,淡化「兩制」界限,不斷縮小「兩制」間的差異,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聚焦發展,在「愛國愛港」的旗幟下團結起來,與13億人民共同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戮力同心開創「一國兩制」新形態、新階段。唯有如此,香港才能適應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一國兩制」才有生命力,才能行穩致遠。
融入國家發展,尤其是融入大灣區建設,對香港而言是一個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意義的歷史工程。香港回歸20年來,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尤其國家與香港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香港同祖國內地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交流合作越來越深化。隨國家法治的規範化與體系的成熟,以及珠三角經濟的崛起和港澳地區自身的發展轉型需求,都要求「兩制」在「一國」之下必須更緊密地融合,香港只有在全國規劃的大棋盤上確立本身定位,融入國家發展,趕搭國家發展的快車,才能避免被邊緣化,才能有光明前景。這個問題習近平主席說得很深刻:「一國」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一國」是本,本固才能枝榮。
融合是希望發揮和爭取「兩制」之間的相容互補,合作雙贏。繼續將「兩制」當做理所當然的屏障,繼續容忍反對派搞政治抹黑,抗拒融合,只怕蘇州過後無艇搭。當然,融合不是「一制」化,香港依然「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融合只是港人國民身份更上層樓的建構過程,也是「一國兩制」從受制於歷史條件所「隔離」,逐漸走向以國家為主體的有序融合的必然過程。
發揮所長 貢獻國家
構建大灣區推動粵港澳合作,要堅持發揮香港所長,努力貢獻國家所需。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中轉港和物流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必將成為灣區對接世界的視窗,並進一步發揮金融、港口物流的國際化功能,強化香港在金融和國際物流方面作為灣區龍頭的功能,強化香港對珠三角的帶動作用,有利促進國家的對外開放,尤其是帶動和促進「一帶一路」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構建世界級的灣區經濟區,須實行市場經濟體制,而香港是全球公認的亞太區最自由的國際市場,香港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都與國際有較全面的接軌,這就是香港這一制最大的優勢。長三角經濟規模與珠三角不相伯仲,就因缺一個香港這樣的成熟市場經濟城市而未能成為中國首個世界級的大灣區經濟區。
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本身,就是中央為讓港澳融入國家發展,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而度身定造的重要舉措。整個規劃的布置和實施,體現了推動港澳和內地合作共贏的國家意志及宏偉決心。中央對香港寄望殷深,我們相信,在中央的領導和統籌下,香港一定能化解障礙,積極作為,不斷通過自身優勢帶動整個灣區建設,在融入國家發展的康莊大道上,成為大灣區璀璨的明珠,並在探索「兩制」融合之路中有所創新,有所成就,為「一國兩制」實踐的成功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