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 吳桐山
特區政府公布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快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為本港創科發展創造必要條件。但眼下的創新科技離不開互聯網為平台,而互聯網具有「大即是美」、「贏家通吃」的特點。香港細小型經濟體的特點,在互聯網時代反而顯得是一個短處。因此,在引入人才之後,必須融入市場,才能讓香港的創科發展水到渠成。國家主席習近平「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指示,已經為香港指明了方向。
互聯網大即是美
由於曾經長時間在內地工作生活,筆者認識一些在深圳、廣州從事互聯網行業的朋友,有任職股王騰訊的,也有自己搞「海淘」網站的。問問這些朋友,他們都對來香港發展沒有絲毫興趣。細究背後原因,樓價高、生活成本高固然是一方面。朋友在內地的居所動輒以1000平方呎起,在香港至少也要數千萬港元,要在香港維持在內地同等的生活水平,年薪起碼要幾百萬才合算,而在內地只要年薪幾十萬就可活得瀟灑。
當然,以一盤生意的角度來思考,成本是一部分,決定性的仍然是生意前景。無獨有偶,跟幾個在內地做互聯網的朋友溝通,他們都認為在香港「無得做」,市場規模小已經是一個死穴。互聯網是一個「大即是美」的遊戲,互聯網企業首要的生存條件不是賺錢,而是流量,要有足夠多人使用。發展過程就是「大魚吃小魚」的過程,騰訊、阿里有今天的體量,也是不斷併購形成的王國。如果香港是一個獨立的市場,700萬人,其中15至40歲這批接受能力高的互聯網接觸者只有300萬左右,相比內地一線城市動輒以千萬計的年輕人口根本無法比擬。加上內地是統一市場,在廣州、深圳搞互聯網,第一步就可以輻射整個珠三角,但香港由於文化、市場差異,由香港進軍內地還需要「轉碼」、落地。因此,現實所見,內地眾多互聯網服務巨頭,除了騰訊、阿里、滴滴之外,大多數並無積極進軍香港。
擺脫政治偏見是關鍵
香港要在互聯網時代跟上發展步伐,引進人才是必要,但同時需要拓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簡而言之,就是以更大的視野去看待香港的「本土市場」。今年年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提及,粵港澳大灣區內6700萬人將是香港的「本土市場」,意味特區政府開始意識到問題所在。而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作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指示,更是給香港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習主席的指示,突出強調要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要求有關部門抓緊研究制訂具體政策。
香港要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筆者認為,其中的關鍵,就是要人才自由流動,市場緊密融合,讓香港的創新科技立即擁有整個中國,起碼是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深度,這也是「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
今年內,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蓮塘/香園圍口岸三項跨境工程都將落成啟用,香港與內地物理上的聯繫大大飛躍。但需要看到,香港仍有部分人受反對派的政治偏見影響,說什麼香港要與內地保持區隔才能有優勢,融入內地是失去「兩制」之利等歪論。我們必須直斥其非。
作為自由港,香港的優勢,從來是打開門的優勢,斷沒有關起門來的優勢。香港的制度既有優越的一面,我們應該充滿自信,在經濟洗牌、融合的過程中發揮所長;相反,故步自封只能反映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一國兩制」的本意,是讓香港既有「一國」的優勢,亦有「兩制」的優勢,在尊重原有發展方式的基礎上,享受國家繁榮富強的榮光。因此,一切都視乎對發展有利,在堅持「兩制」有利的方面我們就堅持,在融入內地有利的方面我們就融入。香港能否再創輝煌,很大程度上,就視乎香港人自己能否擺脫政治偏見的枷鎖,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