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5月3日和4日美國財政部長鉧欽率領美方代表團,在北京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就中美經貿關係進行會談,中國官方媒體的報道是——「雙方就擴大美對華出口、雙邊服務貿易、雙向投資、保護知識產權、解決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等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雙方認識到,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較大分歧,需要繼續加緊工作,取得更多進展。」其他媒體包括香港若干媒體從不同途徑獲得的信息,是雙方分歧重大,共識很小。
這樣的結果,符合中美關係基本態勢。首先,以美國政府於去年底、今年初公開宣布中國和俄羅斯為美國的主要對手為標誌,中美關係進入了實質調整新階段——從之前美國力圖把中國納入其主導的國際秩序,轉變為美國力圖遏止中華民族復興。
美遏華不惜代價
為把中國納入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自中美建交以來,美國歷屆政府一貫對中國採取軟硬兼施策略,有所不同的,是各屆政府的兩手策略的具體搭配亦即是偏重於「軟」抑或「硬」,以及各屆政府所要達到的具體目的或目標。對於那一階段中美關係,一種形象的比喻,是既沒有蜜月,也不會離婚。
而今,情勢殊為不同。決定和影響美國全球戰略的美國精英們普遍認定,中國不可能成為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附庸,中國綜合國力挑戰美國全球第一位置指日可待,美國已經錯過了抑制中華民族復興的最佳時機,如再不作為,則將坐看中國強大。於是,美國對中國的策略,由特朗普政府今年初開始,今後歷屆美國政府都將以強硬打壓為主,直至中美關係調整到一個可以穩定的結構。
從5月4日《華爾街日報》所披露的美方代表團向中方提出的7項要求來看,美方雖然是不遠萬里飛來北京,卻是當面發出「最後通牒」。中方能夠回應的,是多進口一些美國商品,卻無法承諾在有限時間內削減2000億美元對美商品貿易順差。美方的其他要求,是任何一個具有尊嚴的主權國家都無法接受的,遑論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政府為遏止中華民族復興而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是錯的。美國東部時間5月3日,美國國家納稅人聯盟(NTU)向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會發公開信,反對美國政府近期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公開信由超過1100名經濟學家聯合簽署,包括十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特朗普之前28年歷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布殊、奧巴馬)的經濟顧問。公開信引述1930年美國經濟學家致當時政府的信,告誡當今美國政府和國會:「在1930年未採納經濟學家們的建議,讓所有的美國人都付出了代價。」
然而,經濟學家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政治家們拒絕採納他們的意見,不惜支付經濟代價而做政治決斷並全力推行?
雙方正尋找臨界點
上世紀30年代,美國人民為美國政府和國會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而付了代價,接又承受二次大戰的空前痛苦。然而,那樣的代價,讓美國登上了世界霸權地位,20世紀下半葉成了「美國世紀」。
而今,歷史似乎重現。從特朗普開始,今後無論共和黨人抑或民主黨人入主白宮,美國政府都將以遏制中華民族復興為其全球戰略主要目標或主要目標之一,即使付經濟代價也在所不惜。
今明兩年,對於中美關係調整至為關鍵。第一,2020年中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之後分兩步走、到本世紀中期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基礎,美國不會讓中國順利地實現這第一個「百年」目標。第二,中美兩國已習慣「既沒有蜜月,也不會離婚」的狀態,需要尋找相互對抗而不至於爆發全面軍事較量的「臨界點」。今明兩年不可能找到這樣的「臨界點」,卻因為雙方開始探索,都顯得緊張,以至於雙邊關係會變得難以捉摸。
中美兩國都不會關閉談判大門。相互已形成難以分割的聯繫,又都同其他國家形成錯綜的聯繫。兩國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都希望兩國關係穩定。但是,決定兩國關係的,是愈益深化的全球經濟金融政治格局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