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境外“黑导游”屡禁不绝 应出台有效游客救援机制

2018-05-17
来源:中国侨网

  未来出现的将不仅仅是“黑导游”,游客所接触的所有服务都可能蒙上“黑”的阴影。出台更为有效、更加顺畅的沟通和游客救援机制,已经时不我待。

  5月10日,我国赴泰国游客在芭提雅遇上“黑导游”,在经历恐吓、逼迫等诸般套路后,无奈“深夜大逃亡”。梳理过往,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出境旅游遭遇“黑导游”的事件总会不时出现。不仅仅是泰国等周边国家,美国、新西兰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凡是中国游客较多出游的目的地,“黑导游”的身影总是闪现其间。部分旅行社为降低成本,在行程设置、接待条件和安全保障等方面能省就省,“黑导游”也成为常备项目之一。

  “黑导游”的出现,与中国游客迅速增加,同时目的地合格导游数量过少有直接关联。2017年,中国出境游客规模达到创纪录的1.2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9.17%。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人数增加更为迅猛。这次发生“黑导游”的泰国,中国游客数量接近1000万人次,年增长为11.74%。与此同时,热门目的地的合格导游数量严重不足。

  早在2013年,泰国缺乏汉语导游的问题就开始凸显。加上泰国法律禁止外国人在泰国担任导游的限制,面临空前规模的中国游客,泰国缺乏合规合格导游的问题愈演愈烈,不得不请求政府支持。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黑导游”的出现成为产业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不仅泰国如此,其他热点目的地的“黑导游”现象或多或少与这种求多供少相关。

  “黑导游”屡禁不绝,也提醒我们需要加强与旅游目的地的交流与合作。当前,以文化和旅游部为代表的相关部门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ADS(Approved Destination Status),设置了基本的游客权益保障框架和地接旅行社准入条件;通过与我国游客较多出访的国家或地区签订加强市场监管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初步建立了双边旅游市场监管合作机制。基本实现了旅游信息共享共通,为境内境外同步查处不法行为创造了条件。此次泰国“黑导游”事件,文化和旅游部就通过与泰国的监管合作机制实现了快速处理。

  但还需要看到,当前与中国建立监管合作机制的目的地还是少数,不仅很多新兴目的地没有纳入,一些传统目的地也有缺位情况。即使像泰国这样建立了较为完善合作机制的目的地,尽管处理得力,我们也要发问,为什么没有在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形成有力的遏制?这说明了跨境监管执法的复杂性,也启示我们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如果有严格的职业准入,如果游客能够更加顺畅地投诉或反映情况,如果在出现质量问题时有及时的救济,也许我们的游客根本就不用采取“大逃亡”的极端方式唤起相关部门和公众的注意。也许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如果”,并且秉持开放改进的心态,可能我们的跨境市场监管机制才能够真正实现市场全面覆盖,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当前,出境游客散客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由行成为更多游客的优先选择。这些游客与目的地的接触面不会像当前团队游客那么单纯和简单。他们接触的面会更广,他们需求的服务会更复杂,未来出现的将不仅仅是“黑导游”,游客所接触的所有服务都可能蒙上“黑”的阴影。如何遏制甚至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出台更为有效、更加顺畅的沟通和游客救援机制,已经时不我待。(杨劲松)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