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來自台灣的網民貼出一張令不少島內民眾頗感震撼的照片,呈現的是正在廣州中山大學排隊等候面試的大量台灣高中生(如圖)。該網友在帖子中寫道,“這是台灣的孩子們在用腳投票”。
時代變了。上世紀70年代,台灣街頭巷尾流行過一句眾人傳誦的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如今則已悄悄被改成“來來來,來北大!去去去,去大陸”!
盡管此前剛收到台大的錄取通知,台灣考生小黃在5月5日確認自己被大陸的清華大學錄取時,仍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當時激動得說不出話,那可能是我長這麼大最幸福的一天。”小黃聽說清華的分數線最終划定為73分(台灣“學測”滿分75分),那正好是自己的成績,這個分數線是史無前例的高,側面反映出一個現象:今年台灣學生報考清華的人數增多,競爭更激烈了。
小黃的判斷是對的,此前有台媒報道,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結果公布時,愈來愈多台灣學生舍棄島內的大學轉戰大陸,記者采訪發現,事實確實如此,“到更廣闊的天地”是很多台灣考生選擇大陸高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大陸也紛紛放出優惠政策吸引島內考生,有台生表示“自己的成績可以選擇比台灣的大學更好的高校。”
放棄台大選擇清華
類似于大陸的高考,台灣的“學測”(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是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考試科目5科,各科最高為15分,滿分75分。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前25%)、均標級(前50%)、后標級(前75%)和底標級。以往,想申請大陸一流高校都至少要達到頂標級。
毫無疑問,小黃和他的同學阿彥是所有人眼中的“學霸”,在這個春天,他們一起被北京的清華大學錄取。與小黃以超出頂標級10分的優秀成績而被錄取不同的是,阿彥是放棄了台大的保送機會而選擇清華的。阿彥之所以被保送台大,是因為他參加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我的成績是台灣第八。”
“我們班里50個人,大概五分之一都有申請內地或香港的高校。”阿彥記者,他能明顯感到近一兩年台灣學生越來越多選擇舍棄島內高校,選擇到大陸讀大學。“我在小學、初中時,很少聽到有人要去大陸念書,但到了高中,突然間,周圍很多人都有了這樣的打算。”小黃也有同感,他表示,除了北大、清華,很多同學也申請了武漢大學、重慶大學等大陸優秀高校。
台灣媒體也感知到了這場突然而至的“大陸求學潮”,台灣《聯合報》報道稱,一名台灣陸委會諮委表示,台灣人赴陸年齡層已降到高中生族群,已不再是大學畢業后才至對岸找工作,“最近好幾個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讀建中的兒子,都要去念北京清華,擋都擋不住,他們同學都在講,念台大不如念北京清華!”在該報道中,還配有一副清華大學圖書館座無虛席的圖片(下圖)。
此前香港中評社的報道以台中一中為例,稱該校今年申請前往大陸就讀大學的人數明顯上升,“僅請校長寫推薦函的人數就較去年增長超過3倍多。”
吸引力多元化造就“大陸求學潮”
為什麼大陸高校突然在台灣這麼火?台灣《旺報》曾引述私立科大協進會理事長、台北海洋科大校長唐彥博的話,他總結出6點理由:一是“廣”,廣結善緣;二是“深”,深耕大陸、連結國際;三是“高”,大陸高教優勢;四是“大”,大陸對台大力招攬學生,多重優惠政策,“大陸招台生是要五毛給一塊,不像陸生來台卻是要五毛,我政府給一角!”五是“多”,多元招生,台灣招陸生只有“陸生聯招會”單一管道,大陸招台生則多元,不只針對頂尖學生,幾乎是中間以上通包;六是“全”,全套服務。
阿彥放棄台大而選擇大陸高校的原因,對應了唐彥博的說法中的“廣”、“深”和“高”,“我從小學就開始接觸數學競賽,曾經三次來大陸,跟大陸的同學交流、學習。我發現兩岸高中課程內容差很多,相比之下,台灣的相對簡單不少。”阿彥說,清華是個非常有競爭力的地方,有各地來的最優秀的同學,大家可以在一起進行良性競爭。“反之,我如果在一個舒適的環境,可能就不會那麼認真。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們這一代人有很大可能以后會在大陸工作,如果早點來,就可以早點深耕大陸,培養人脈,適應大陸的步調。”
唐彥博所提到的優惠政策,也是吸引台生的重要原因。記者注意到,4月4日,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發布的《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中,第一次把台灣省籍考生納入加分政策照顧范圍,規定稱“在高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10分向高校提供檔案,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與華僑子女、自主就業的退伍士兵享受同等待遇。同時,很多大陸一流高校也降低了台灣學生申請的門檻,例如,中國政法大學等知名高校就將台生申請門檻從原來的“頂標級”降到“前標級”。“這樣一來,更多台灣同學就有機會申請到比在台灣更好的學校。”阿彥說。
“從國際排名來看,很多大陸高校都比台大要好。”兩年前曾擔任中美文化交流夏令營領隊助理的小黃趁着夏令營的機會,了解了大陸高校的概況。記者注意到,4月底,小黃在完成面試后,在微信朋友圈說,想進清華的想法已在心中兩年之久,他告訴記者,自己選擇到大陸,是想跳出“舒適區”,看一看更廣闊的天地。
小黃說,今年清華把49個專業分成16個大類來招生,自己最終如願被錄取到“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從現在到開學的時間,除了好好放松,我可能還會在淘寶上買些書預習一下。”
“大陸求學潮”是“一推一拉”的結果
“台灣學生越來越多選擇大陸高校絕非暫時的現象,局面只會越打越開。”北京創業公社港澳台及國際事業部總監鄭博宇致力于用“台灣青年創業驛站”的平台協助台生在大陸就學、就業、創業,對台生來大陸的話題,他很有發言權:“2017年,‘台灣驛站’接收了建中、中山女高等台灣知名高中的學生來交換、實習,他們看到大陸高校的環境、看到大陸企業的活力,回到台灣就會跟更多學弟學妹講,然后就會有更多的台生到大陸來看。有意思的是,所有來我這里參訪過的台生,基本都會最終來大陸求學或就業。”
在鄭博宇看來,“人往高處爬”是不變的鐵律,如今的“大陸求學潮”就是兩岸“一推一拉”的結果:“台灣現在的發展狀況,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有數據統計,台灣人的收入已經16年沒漲了,沒漲其實就是嚴重的倒退。另一方面,大陸高校的國際排名,在台灣都可以輕易看得到。”
鄭博宇認為,兩岸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降低融合的門檻,而求學就業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融合久了,就會產生化學變化,最后由量變到質變,對兩岸關系大局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