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昆
習近平主席指示要更多支持香港發展科研工作,並回應了香港院士們去年提交的要求。這事的重大意義香港各界應予更深入了解,並部署恰當行動來配合。
兩地科研走向一體化
主席對院士們有關內地資金入港使用,和科研設備進入內地可免關稅等建議很重視,並指示有關部門制訂更多具體措施以支持本港科研。主席之言反映兩點:一是國家十分關注本港科研,故高度重視院士建議,迅速回應。二是希望香港科研能再上層樓,以達富港強國之效,並為此安排更多支持措施。中央對兩地經濟關係的基本政策是推動合作以加快一體化,望香港能由配合內地發展來取得雙贏。這個政策在科技領域還要優先進行:國家為建現代化強國必須先行發展科技,要大力推行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及鼓勵雙創活動。顯然,香港也必須推行類似政策方可配合。
內地正實施或籌劃的政策包括在港設置國家級實驗室(現有10餘個)以配合重點科研計劃的落實,設立本港科學家人才庫,資助本港科研項目(幾年來已支持了十多個項目,總額逾2000萬港元),和通過多種渠道吸引及支持香港人士及機構在內地進行科研。香港機構可獨立申請科研資金,在內地搞科研將與內地機構受到同樣看待,入口科研設備則可免關稅。這些情況清楚顯示兩地科研已走上一體化的不歸路,在科研人才、資金、項目及機構上出現了對流,香港的北上,內地的南下。如此香港科研將成為全國體系的一部分,但又能同時保持香港的優勢和特色。上述對流其實已出現多年,但最近隨內地發展戰略及水平的提升,對流擴展更快,今後還將加速,前景亮麗。
港專才集中在大學
無疑香港在接受內地支持的同時,也要加倍努力自我提升,力求加快發展本身的科研實力。首先要了解本港科研的特點及優勢劣勢所在。科研發展要依託產學研緊密結合,但香港卻三中得一,只有學而欠產研。「產」方面工商界投入不足,科研成果的試製及商品化每要跨境在大珠三角等地點進行。當然工商界如有積極性仍可在工商運營、市場接觸及國際聯繫等各方面提供助力。「研」方面年前才有重要突破:世界有名的瑞典醫學院在港設立分院。港府早年建立的應科院則有待擴展,同時還須吸引更多國際重量級研究院來港。
可幸者是本港的「學」表現不錯:已有一些國際知名學者進行前沿性的重要研究,也有一些項目取得國內外獎項或受到廣泛注目,如參與了國際火星探測器研製和引力波的研究等。兩地合作項目日增,部分的實用價值尤大,如內地便曾依託香港的4G起步性研究成功開發該項技術。在港國家級實驗室及院士又成了兩地合作的重要媒介,香港各大學也多在內地設立了分校,進行教學、科研及成果商業化等活動。當深圳要建立十個由諾貝爾獎得主領銜的實驗室時,本港一家大學便引來了兩個,並設在分校。
香港的科研優勢主要是具備自由港、高度國際化、良好法治和國際交通方便等因素。主要的體現方式是引來科研專才,尤其是海外華人。由於香港「產研」欠缺,引入專才又主要集中在大學。
政府推動至為關鍵
科研投入每有資金多、風險高和周期長等特點,乃典型的市場失效(market failure)區域,若要發展,政府的推動政策及投入至為關鍵。港英時代奉行「積極不干預」政策,對科研及科技產業發展相對忽視,但回歸後情況漸見改善,大學科研日趨活躍,實力漸增,還成立了應科院、科技園及創科局等架構,推出了各種鼓勵及支持措施。現政府再進一步擴展政策範疇及增強力度,出台了新的稅務優惠和吸引人才政策,並承諾增加財政投入,為此設立了百億元基金和定下提升科研支出佔GDP比例的指標。由此可見,港府正逐步轉向對科研發展的「積極干預」策略。但今後港府及社會各界仍須在推動科研上加倍努力,以配合國家的支持新政,更不能坐吃老本等運到,否則將辜負國家扶助的苦心及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