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李苑立報道: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廣東對外經濟貿易發展研究報告(2017-2018)》(下簡稱該書)于5月26日在廣州發布。該書主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博士課題組在“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平台建設”章節中認為,當前構建粵港澳大灣面臨“制度困境”,突破困境的有效辦法是先謀划建設自由貿易園(港)區及其功能平台,發揮三地優勢,協調發展、逐步融合。
“制度困境”暫難突破
陳萬靈課題組在研究中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目的是為了實現珠三角城市群協調發展,做大做強大灣區經濟,更好地發揮珠三角在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排頭兵作用。大灣區建設的本質是機制體制的改革和對外開放制度的創新,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級灣區。但在“一國兩制”前提下,粵港澳大灣區面臨“制度困境”,三地均屬獨立關稅區,而任何經濟合作都應該在同一關稅區名義下展開。粵港澳大灣區暫時還不太可能構建一個相同制度的特殊關稅區。
該課題組認為,只有克服“制度困境”,才能降低規則和制度的摩擦成本,提高大灣區資源及要素的配置效率。一個有效辦法是對標國際高標准規則,謀划一批“自由貿易園(港)區”及其功能平台,分步實現大灣區經濟“極化”和協調發展。該書中還提出,珠三角對外開放基礎和條件良好,有條件布局一系列自由貿易港(園區),可謀划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自由貿易港群”戰略布局和規划。
南沙可作為重要突破窗口
該課題組認為,南沙自貿區經過三年多的建設,初步具有建成“自由貿易港”的條件,可以進一步建成具有對外貿易、加工貿易、離岸貿易、中轉及航運物流等功能的綜合自由貿易港,實現與港澳自由經濟規則的接軌。除了有限的幾個產業禁止外,其它產業可以全面開放。有了這樣的高水平規則體系,南沙才可以率先與香港實現一體化融合發展。
課題組還認為,大灣區內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9個高新技術產業區,可對這些園區進行創新改造,依托香港自由港、南沙自由貿易港“飛地”等開放平台,大灣區才有可能逐步突破“制度困境”。
另有消息人士透露,原本5月底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划可能延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