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0

现如今iOS和Android系统,还需要再争个你死我活吗?

2018-06-14
来源:新浪

  本文来自爱范儿

  今年上半年,苹果和 Google 都发布了最新的 iOS 和 Android 系统,两者都谈到了现在的手机沉迷问题,也都对系统的自带应用比如相册、新闻等进行了一次翻新,至于 AI 和 AR 这两个大热领域,巨头们自然也不会放过。

  如果这两场发布会你都有看下来,并真正上手体验了 iOS 12 和 Android P 系统后,也便难免会产生一种疑问:现在 iOS 和 Android 是不是太像了?

  最明显的是在数字成瘾问题上的解决方案,苹果和 Google 都在系统中提供了用于统计每天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长的软件,你可以详细看到每天唤醒手机的频率和次数,各款应用的推送通知次数等,同时你也可以给单独某一类应用设置使用时段,比如晚上睡前禁止打开微信和微博,以此降低依赖手机的时间。

  我不知道苹果和 Google 在做这项功能前是否有私底下通过气,也不关心“手机上瘾”问题是否真的如硅谷从业者们所说那么严重,但摆在眼前的是,两家公司这次站在了统一战线上,也选择了同样的解决方案,这大概是源于某种默契。

  另一个共同的趋势体现在两者的界面视觉呈现和交互体系上,如果我们将 iOS 7 和 Google 提出 Material Design 作为一个分割点,iOS 和 Android 在扁平化风格的道路上已经走了有 4-5 年的时间,各种毛玻璃效果、白底大色块和圆角卡片的界面越来越多,而且完全没有回头或转向的迹象。

  虽然在拟物化被消灭之初,这种大方向的转变还遭到了不少质疑,但在审美观念的转变下,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这种简洁、轻快、更易懂并且突出内容和信息本身的视觉设计,扁平化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系统的主流设计。

  至于手势交互方面,在全面屏时代,手机厂商都在想方设法消灭实体按键,尽可能地朝整机一体化的形态去发展,所以以多层震动反馈来模拟物理按压触感、以结构光等新型元器件来取代旧指纹模块等,这些硬件层面的改变,让 iOS 和 Android 引入手势交互成为了一种很自然的发展趋势。

  在去年的 iPhone X 上,苹果首次尝试砍掉了正面的实体 Home 键,改用以底部上滑和侧滑等手势来取代原有的点按操作,今年这一套手势进一步被整合到了 iPad 中,说不定在 9 月份新 iPad 上 Home 键也会被取消。

  至于在 Android 阵营中状况也差不多,早在 Android P 之前,各种手势操作就已经“名正言顺”地加入到大部分国产旗舰手机中了。

  再上升到更大的层面,比如移动端和桌面端应用生态的整合,并尝试将 AR 技术融入到更多的手机设备等,这些事情上 iOS 和 Android 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如今两个系统相似的地方,大概比他们不相似的地方还要多得多。

  这种在不同平台下也能感受到的高度“一致性”,让前几年的一种观点再一次被提及:苹果和 Google 正在做非常相似的事情,换个意思来说,它们选择了同一个发展方向。

  当然,功能点上的相似很难说是谁抄谁的问题,经过 10 多年的发展,iOS 和 Android 的交叉互补借鉴早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况且这类新功能并非是噱头特性,消费者也乐于看到这种整合。

  但另一方面,苹果和 Google 身为大公司,已经不再过多描述宏伟愿景,也不再刻意寻求能够大幅领先对手的形式。两者现在对 iOS 和 Android 的态度,实际上都在寻求某种使用体验上的“舒适感”——也不能说无聊,但感觉更多是以稳定为第一优先级,而对一些风险较高的新功能则更为谨慎。

  选择“维持现状”,可能和市场大环境有关。根据2017年Gartner 的统计结果和 Statista 的图表显示,Android 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5.9%,而iOS 的占比则为14%,两者涵盖了全球智能手机市场99.9% 的市场,至于其它像黑莓或是Windows Phone 这样的系统,总计仅为0.1%,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也就是说,现在苹果iOS 和Google Android 系统的用户规模,已经足够支撑起它们的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加上现在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很难挖掘到新的用户,苹果或Google 也很难指望再获得一次大规模增长——起码依靠智能手机这个形态是行不通的。

  而在这个阶段下的手机系统,不管是功能还是生态也已经足够完善,用户对系统吐槽的点越来越少,足够好用的情况下也都不愿意换新手机,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手机能够获得更长时间的支持。所以iOS 和Android 任何一种大幅改变,或者说冒进,反而都会打破这个最佳状态。

 

▲图片来自:Lifewire

 

 

▲图片来自:Lifewire

 

  两年前,分析师 Benedict Evans 也曾提出一个观点,他说在用户规模稳定以后,美国的银行经理不会关心中国有多少 Android 用户,印度产品经理也不会关心美国有多少 iPhone 用户。

  比起争夺未来那零点几几的市场份额,更关键的反而是,现有的用户能为 Google 带来什么?而苹果又如何保证自己的 iPhone 用户不会叛逃至其它品牌?

 

▲图片来自:Wired

 

 

▲图片来自:Wired

 

  如今Google 的发展目标很明确,当Android 的使用体验已经基本追平iOS 后Google 选择从移动优先转到了AI 优先,而庞大的Android 用户数据也能强化Google 在机器学习上的优势。

  现在AI 已经逐渐深入到包括拍照、相册、地图和语音助手等原生Android 多个应用中,只要Google 能获得越来越多的数据,它的AI 应用就会在不断进化并自我完善。

  而苹果则采用了另一种做法,一方面,Apple Watch、AirPods 和 HomePod 等设备只允许在苹果自家的生态系统中才能获得最棒的体验,以防止对手来抢夺它最有价值的核心用户群。这能让苹果尽可能保证自己所有的 iPhone 核心用户都继续守在 iOS 的生态中,同时也能吸引一部分 Android 用户的到来。

  另一方面,苹果寄期望于每个 iOS 用户会使用更多的苹果设备和服务——不管是电脑平板还是手表耳机,甚至还包括音乐或电视节目等内容形式,只要现有用户愿意掏更多的钱,他们就在为苹果带来可持续的收入。

 

 

▲图片来自:CNET

 

 

▲图片来自:CNET

 

  今年的iOS 12 在这点上也十分明确了,苹果选择了放缓iOS 的大升级,优先维护自己的老用户,就是为了保证这份整体的“舒适感”。

  虽然苹果仍然会瞄准Android 的高端用户群,但这种挖墙脚的欲望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强烈。唯一能做的大概是惯例用更高的iOS 系统更新率来嘲讽一下碎片化的Android,但Android 用户也很难会因为这一点就对 iPhone 产生某种好感。

  所以,只要苹果和Google 不犯什么大错,并在技术上继续保持引领,哪怕不能再进一步发展,其它人也没什么空子可钻,双寡头的情形就会持续下去。这就是智能手机发展到现在,需要面对却又很难改变的现状。或许,平台之争早已经不再局限于手机层面,但那就是另外一个领域的故事了。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