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國內

“三夾騰龍”在鶴山連續三百年舉行

2018-06-19
來源:香港商報

  “三夾騰龍”在鶴山連續三百年舉行

  2018古勞水鄉“北控水務杯”龍舟賽連續兩日上演賽龍奪錦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盛芳齡、黃裕勇報道 通訊員朱強、喻圓圓、張曼君:鶴山的龍舟賽競渡活動歷史悠久,始終保留着最原始的龍舟文化,其中以“三夾騰龍”最為有名。今年端午節期間,連續舉行了300多年“三夾騰龍”再次上演,22支龍舟隊連續兩天在2018古勞水鄉“北控水務杯”龍舟賽上演賽龍奪錦,最終大埠與前江兩支龍舟隊分獲甲組和乙組冠軍。

  22支龍舟隊史上最大規模

  賽龍舟是廣東著名僑鄉鶴山市端午傳統節日的民間體育活動,而鶴山古勞水鄉人民一直依托當地河網密布、水源發達的優勢,龍舟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其“三夾騰龍”更成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至今已300多年,深受民眾喜愛,其民俗活動形式極富地方特色,是了解和研究中華傳統文化——龍信仰文化的“活標本”。

  而今年的“三夾騰龍”比賽,共有22支隊將展開激烈競爭,角逐2018古勞水鄉“北控水務杯”龍舟賽,鶴山市體育局社會體育股負責人李巨亨表示,參與此次龍舟賽的選手近千人,這一次龍舟賽相比以往,規格更高、規模更大、影響更遠。

  這次龍舟賽的22支龍舟中,來自鶴山古勞鎮的有17支,來自鶴山沙坪的有5支隊伍,這些龍舟隊分成甲組(專業隊)和乙組(業余隊)比賽。

  參與這項傳統民間端午體育活動的龍舟隊,名稱也極具特色,其中甲組包括:大埠、雞公、新瀨、老仁和、白頸、三溪、七星、坡山、羅江、中東西共10支龍舟;乙組12支龍舟則來自:新鋒、新仁和、上坑、塘厚、蟠溪、余慶、前江、新崗、梧坑、獨崗、大江、隔山。

  在16、17連兩續兩天的比賽中,甲組和乙組龍舟隊分別在鶴山古勞三夾龍舟公園河道的800米標准的國際賽道進行循環賽,最終大埠與前江兩支龍舟隊分獲甲組和乙組冠軍。

  據悉,大埠隊1984年曾參加在大壩舉行的廣東省“豐收杯”龍舟賽,榮獲第三名;1988年代表廣東省參加福建舉辦的國際龍舟邀請賽榮獲季軍1994年參加香港國際龍舟錦標賽榮獲第五名。1998年代表鶴山參加江門“五邑杯”龍舟賽,勇奪冠軍。從此,得到江門市領導授予“五邑第一龍”的榮譽稱號。

  “三夾騰龍”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鶴山的龍舟賽競渡活動歷史悠久,鶴山古勞水鄉人民一直依托當地河網密布、水源發達的優勢,把這項民間傳統文化體育活動延續舉辦至今,300多年從沒間斷,並把龍舟精神發揚光大,形成了鮮明的當地文化特色。

  其中以“三夾騰龍”最為有名。“三夾騰龍”是指在鶴山古勞的三夾河舉行每年一度的龍舟競渡,是一項深受鶴山民眾喜愛的體育競技運動和傳統民俗活動,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本地的龍舟也曾多次代表鶴山參加國際比賽。

  關于“三夾騰龍”最早的記載是乾隆年間的吳槐炳《三夾競渡詩》(竹枝詞)十首,收錄在清道光《鶴山縣志》,里面描述了三夾競渡的熱鬧場面:每逢端陽前二日,士女駢填,笙簫鼎沸,香風鬢影,飄拂于酒船歌板之間,沿河觀者不下萬人,洵太平盛事也。

  現在的鶴山每次龍舟競渡,古勞和沙坪各個村都會派出龍舟隊參賽,而為迎接端午龍舟賽的舉行,這些來自村莊的龍舟隊都會提前兩個月進行訓練,為自己的村莊爭取更好的成績。而比賽現場也是人山人海、熱鬧歡騰,各村的村民都會為自己的龍舟隊搖旗納喊,

  鶴山龍舟文化充滿了儀式感

  已延續近300年龍舟競渡活動“三夾騰龍”不僅有着輝煌的歷史,也充滿儀式感,體現了水鄉人對龍舟文化的傳承與熱愛。競渡分成三個階段,即起龍舟、賽龍舟和埋龍舟,每三年水鄉人都會依照習俗,進行一系列的儀式。

  其中,起龍儀式分為起龍、祭龍(祭河神)、畫龍點睛、舞龍頭、包粽子、練橈六項,而三夾賽龍舟主要以農歷五月初三、初四兩天最為精彩。起點和終點都會搭起彩樓,俗稱“龍門”,河中間插上竹竿划分左右水道。比賽開始時,主持人將一尾尾生猛鯉魚拋入河中,取名“鯉魚跳龍門”的吉祥之意。

  每年的端午節初一至初五,各村全村男女老少齊聚祠堂,喝酒聚餐,俗稱“龍船飯”。屆時,各村的龍舟隊也回到祠堂里,和村民一起吃“龍船飯”,飯席上議論熱烈,總結經驗,爭取明年再奪好成績。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之後,龍舟賽結束後各村便忙着把龍舟“扛過基”(三夾堤圍),送回“龍床”,將龍舟掩埋到河涌底藏起來,待下一年端午再起。

[責任編輯:鍾智維]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