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須為持久貿戰作準備

2018-06-23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特朗普日前推出500億美元的對華入口產品關稅單,重啟了貿易戰,還威脅再增4000億的清單,令約三個月來雙方官員經艱辛談判達成的共識及成果付諸流水。目前比數月前美國初推倡議清單時的情況更為惡劣,後果亦將十分嚴重,對此必須充分了解和做好應對準備,以免在衝擊下引發惶恐。

  中國不可掉以輕心

  雙方本已達成的協議包括中國增購約700億美元的美國漁農及能源產品,相當於提高美國對華出口約五成,同時又可令特朗普的增加化石能源生產及出口戰略得以實現,美方理應滿意。何況雙方還將就其他問題繼續協商,中方願作一些讓步以求妥協的取態明顯,可惜都不起作用。正如中方談判領導劉鶴所說的令人氣憤及沮喪,美方的理性派官員如財長及商務部長等料亦有同感,他們曾反對出台清單但無濟於事。走到目前這一步,中方必須清醒地看到:美國反華勢力強大,早成主流,且遏制中國心態與日俱增。因此在經貿戰線上要丟掉幻想,面對殘酷現實:針對中國的經貿政策將陸續有來,由「讓利」尋求妥協的做法並不收效,而只能硬來硬往死拼一場。預計6月底美方還會出台對中企的投資限制,其他交流限制(如針對留學生的)亦可能推出。總之,中方要為持久惡戰做好心理及物質準備。

  除作出報復性回擊外,中國還要做足減低己方損失的部署:「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故要通過有效措施把自損調降至七百、六百或更低,從而保證可最終勝出。貿易戰乃對當局危機管理及風險監控的一次重大考驗,故必須及早為謀,高度重視,首務自然是減少對中國經濟的衝擊。

  有一種看法指對宏觀經濟的影響有限,卻乃危險誤導,4500億美元產品若按在華增值三到四成計為千多億,相對近10萬億的中國GDP已達1%多。同時還須防打擊相對集中於某些產業及其企業、人員,所受影響可能嚴重並難以承擔。更應計入中國報復措施帶來的供給方影響,與上述美國限制的需求方影響不同。因此,對整體經濟的宏觀影響即使不大,但壓力主要呈現在產業企業層面的中觀層次,還應計入需求與供給雙限制帶來的疊加及乘數效應等間接影響。

  此外,又要注意國際環境變化的次生問題。中美大戰必為世界經濟及市場增添動蕩,何況面對的不單是中美之戰,還有歐洲、日本及加拿大等與美國之戰,名副其實是世界大戰。由於環球財金狀況本就有不少缺失,故須防貿易戰的衝擊會觸發各種危機爆發,如資產泡沫爆破等。值得注意者是此際正值美歐開始收緊量寬政策,其效應疊加令風險更大。世界市場及經濟可謂屋漏更兼連夜雨,眾禍群至,完美風暴出現的幾率大升。

  從更長遠看,大規模及持久的貿易戰將引發市場及產能布局雙重組,令在華外資及在外華資均將受影響。市場方面,中國貨失去美市場必須盡力另謀出路,美國貨亦同樣。供給方面,中國限制美貨入口必須另找來源,美國亦同樣。因此全球或將出現市場及供給交換。此種大型重組必引發動蕩及更多競爭,中國宜及早部署搶佔先機,從而可助減少貿易戰帶來的損失甚至獲利。

  中國可保勝戰

  美國敢於挑起對華貿易戰,反映美方鷹派有超現實主義的樂觀估計,如特朗普曾說easytowin,而貿易顧問納瓦羅則認為中國對美出口多於美國對華出口,故中方損失較大。這乃十分片面的評估,錯誤在於:一、數量誤導。表面看中國出口4000多億美元而美國出口千多億差距似乎很大,實際扣除水分及以增值計差距將大幅收窄,若再計上服務貿易及在對方市場投資的內銷,收窄更多。二、只看供給方而忽略需求方。經濟分析必須兼看供需兩方,美國出口較少在供給方受影響較低,但入口較多在需求方卻受影響較高,如美國消費者受損將高於中國消費者。若計入供需結構及檔次等因素對美國更為不利。三、還須看動態分析,而以上只是靜態分析結果。從動態看,美國經濟早陷入高收入陷阱,動力不足,生產率提升轉慢,而中國經濟仍動力十足,應變力及承受衝擊能力亦較美國大。

  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在供需兩面都有重大優勢可保勝戰,容後再論。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