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美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受益者

2018-07-06
来源:香港商報

资料图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 姚淑梅

  自中國改革開放40年亦即中美建交39年來,在市場力量驅動下,在跨國公司主導下,中美構建了緊密高效的產業鏈條,推動雙邊經貿合作日趨緊密,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同時亦使美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海外受益者。無論國際組織還是美國官方統計均可佐證,多年來中國經濟穩定增長以及中美經貿合作已成為利好美國宏觀經濟的重要因素,中國龐大的需求市場為美跨國公司獲取巨量海外利潤、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了機遇和動力。

  一、中國貢獻是危機後美國經濟持續復蘇的關鍵外部因素

  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了戰後最嚴重的金融危機,美歐日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深陷萎縮。2009年第二季度,中國經濟率先觸底回升,GDP同比增長7.9%,較一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隨後,美國經濟於第三季度止跌回調,GDP環比折年率由二季度萎縮0.5%轉為上漲1.3%。自此,世界經濟開啟了緩慢復蘇進程,美國則步入戰後時間最長、力度最弱的經濟擴張期。期間危機陰雲不散,各類風險迭出,而中國經濟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持續復蘇和美國經濟溫和擴張的強心劑和穩定器。據IMF統計數據測算,2010至2017年,中國對全球GDP增量的貢獻率高達43.2%(按市場匯率核算)或28.6%(按購買力平價核算)。

  二、中美經貿合作優化了美國宏觀經濟運行環境

  中國對美出口產品中,消費品一直佔據高額比重。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統計,2008年消費品(不包括食物和汽車)佔中國對美出口的比重為51.5%,2017年為46.6%。可以說,長期進口中國物美價廉的消費品是美國通脹率保持低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債權國。美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中國持有美國國債和國庫券總額為1.17萬億美元。中國持續大量購入美國國債對美利率形成下行壓力,有利於美國政府以低成本籌資,減少國債利息支出,提升財政政策調控空間。與此同時,企業和普通消費者受益於低成本借貸,有利於擴大消費和投資。

  低利率、低通脹為美國宏觀經濟運行構建了良好環境,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即使美國經濟受到諸多內外部強大衝擊,「滯脹」夢魘(美通脹率1979年12月高達13.3%)再未重現,中國因素功不可沒。

  三、中美服務貿易強化了美國服務業競爭優勢

  近年來,中國對美服務貿易逆差增長迅猛。2008年至2017年,美對華服務貿易出口額由158億美元升至576億美元,順差由49億美元升至402億美元,9年時間增長720%,美累計獲得貿易順差2280億美元。2017年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順差402億美元,佔其全球服務貿易順差32.5%。目前看,美對華服務貿易順差高度集中。2017年美對華服務貿易出口額中,旅遊教育佔56.9%,知識產權佔15.2%。隨中國下一步重點對金融、電信、醫療、教育、養老等領域擴大開放,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美國在服務業領域的競爭優勢會更加凸顯,中美服務貿易逆差仍有擴大趨勢(參見表1)。

  四、美國對華投資獲得高額收益

  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53322億美元,累計投資收益為4099.7億美元,投資收益率(投資收益/投資存量,下同)為7.69%;同期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為925億美元,累計投資收益為118億美元,投資收益率為12.8%,較美對外投資平均收益率高出5.1個百分點。儘管中美之間以及美國不同機構對於直接投資統計數據差異很大,但BEA統計數據充分表明,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收益狀況遠遠好於其全球投資水平(參見表2)。在很多年份,美國對華直接投資收益率高達16%以上,如2011年為16.7%。

  相較於美國對華投資結構,中國對美投資主要是證券投資,且大多集中在美國國債上。2008年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基本在1%至3%之間震蕩,且多數時間居於2%以下,中國對美投資收益之低可見一斑。雖然這種投資結構與中美兩國產業結構、金融市場深化程度有關,但美國長期獲取了不對稱的巨大利益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五、中國是美國跨國公司獲取海外利潤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最新統計,2015年美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總資產為3921億美元,佔其海外總資產25萬億美元的比重為1.57%;這些分公司當年實現銷售收入3558億美元,佔其海外銷售總收入的比重為5.97%。美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入34.2億美元,佔其海外研發投入的比重6.3%。相關數據至少表明兩個事實:一是美跨國公司中國分公司經營效益遠遠好於其海外分公司平均水平,2015年以佔比1.57%資產獲取5.97%的收入。2009至2015年,跨國公司在中國分公司實現銷售收入累計1.72萬億美元。二是有需求才有研發創新的土壤,中國龐大的市場需求有力地推動了美跨國公司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

  股市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狀況的最佳場所。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國業務收入佔比20%至50%不等的幾家美國公司股價最高上漲900%,如蘋果(APPL),2018年一季度,蘋果在大中華區營收達179.56億美元,佔其總收入611億美元的29.5%;其他幾家公司股價大多遠遠跑贏標普500指數,如德州儀器(TXN)、安費諾(APH)等(參見圖1),可見中國業務對美跨國公司利潤貢獻不菲。

  上述事實表明,美國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受益者。德意志銀行在3月26日公布的名為《美國在中國商業利益》報告中亦指出,美國企業在中國銷售總額大幅高於美國對中國出口額,美國企業對中國銷售總額可能已經超過中國企業對美銷售總額。雖然德意志銀行只是從微觀層面、聚焦於企業銷售這一視角對美國在華商業利益進行了估算,但其研究結論佐證了美國是獲益者而不是被掠奪者這一客觀事實。

  4月初高盛在其最新報告《MADEINTHEUSA……ORCHINA?》指出,假設總體需求和生產不變,至少需要5年時間並且投入300億至350億美元的資本,才能完全將手機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屆時手機生產總體成本將增長37%。很顯然,這在實際情況中是行不通的。當前的中美產業鏈→中美貿易和投資結構→中美利益分割是基於兩國比較優勢和市場自發力量逐漸形成的,具有客觀現實性和歷史延續性。中美經貿關係中的一些不平衡現象可以通過磋商和談判盡最大可能尋求解決路徑,但美國否認既得利益、將自己定位在受害者一方顯然有失公允且缺乏誠意。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金融風險高企的當下,中美應攜手發揮雙引擎作用,避免貿易戰升級並演變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風險因素。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