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6

拓地規劃須綜合全盤考慮

2018-07-2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書展閉幕跟土地供應大辯論,有何關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昨在網誌撰文,講述自己如何因為書展人車眾多而不得不改搭港鐵,當中並足足等了五班列車才能夠擠入,擠入後還幾乎與其他乘客面貼面地站在一起,由此聯繫到土地供應不單要滿足房屋需要,也須顧及各項交通基建等設施。也就是說,拓地規劃須綜合統籌,全盤考慮。

  的確,正在進行的土地供應大辯論,實非單純的房屋供應大辯論。當下香港,房屋供不應求矛盾固然極之嚴峻,愈來愈多人竟要蝸居劏房,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都凸顯應對問題已刻不容緩,無視則必會惡化下去。可香港所面對的供不應求問題,又豈只房屋一項呢?甲廈、工廈的供不應求,便令香港寫字樓租金不斷飆升,升幅絲毫不比住宅遜色,青年人要覓地創業或從事創作之類亦難上加難。另外,在人口老化下,由醫院到安老院,輪候時間同樣愈來愈長;其餘許多民生設施,包括公園、運動場所等,無不需要足夠的土地供應。簡言之:沒有土地,一切免談!

  土地供應大辯論縱以房屋為主軸,但這不代表單純找到足夠的房屋用地便成。試想,一棟房屋建成後,難道不用提供道路、食肆、街市,以至學校、圖書館等配套?一個完善社區,衣食住行絕對缺一不可。更何況,在市區開發插針難入、是故須轉移開拓新界等地,倘若新社區沒有方便快捷的交通系統,又如何能吸引人們搬入居住?又如何確保區內居民生活安好?回望今日屯門的成功經驗,就可明白交通系統的重要性。黃遠輝今次特別強調交通,正好體現了他的觀察「貼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諮詢文件已引述數據指,目前全港已建設土地面積不僅佔全港面積的24.3%,當中,只得不足7%用作住屋用途,另外道路用途則佔3.7%,遠較草地的17.3%、灌叢的23.6%、林地的24.9%為少。另外,小組所指土地短缺1200公頃,裏面住宅用地只涉230公頃,基建及設施用地則涉720公頃——可見,每開拓一公頃的住宅,背後尚需要3倍以上的其他配套支持。莫忘了,香港人口密度一直在世界數一數二,以人均居住面積算更比東京擠迫30%、比新加坡擠迫70%。

  所以,要解決香港人住得貴、住得細、住得擠的窘態,以達致住得美滿,土地供應理應如同「韓信點兵,愈多愈好」。坊間有個說法,以為必須拓地1200公頃是危言聳聽,這無疑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的狹隘誤解。誠然,住宅地可能只須230公頃,但這卻必然衍生另外的土地需求,何況上述數字僅為保守推算下的下限數字,實不能反過來說「土地供應,愈少愈好」,以致一再「議而不決」耽誤供地進程。說到底,拓地規劃必須綜合全盤考慮,土地供應既要加多亦要加快,唯有如此才能夠根本解決香港各方各面的供不應求困難,從而提升香港人的居住生活質素。隨着大辯論快將結束,還望社會各界可以理性務實地抉擇土地供應選項,達致共識。相信全港市民都同樣想告別迫地鐵、以致住得又貴又迫的逼人生活。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