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常懷感恩

2018-08-10
来源:香港商报网
  方潤華
 
  閱報得悉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因未及讓母親享福而深感遺憾,筆者感慨萬分。財爺表示自己小時候家境清貧,靠勤工儉學才完成學業,剛投身社會時打兩份工,沒有時間好好陪伴母親,待生活條件改善,母親卻離世了,不由感嘆母親一生操勞,享福的時間太少,因此寄語時下年輕人,在為生活、事業打拼的同時,也要多抽點時間陪父母飲茶、食飯,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憾事發生。
 
  樹欲靜而風不止
 
  陳司長的話勾起筆者的回憶:我五歲時母親患了肺癆,那時該病乃不治之症,先父惟有在外蓋搭茅屋讓她聽天由命,因此筆者不能與母親見面安慰她,她也不能在離世前留下遺言訓我導我,內心孤獨與痛苦惟有自知。到了年長,我身為兒孫的父親和祖父,更加體會到幼年失去母親之悲痛。因此大家要珍惜陪伴父母及與家人相處的機會,盡孝和言愛要及時,「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幸福不是必然的。
 
  然而當今社會對於孝道似乎淡薄了,一些人忘記「飲水思源」、「知恩圖報」之古訓,對已擁有的並不感到滿足,把幸福看做理所當然,稍有不如意便抱怨,缺乏感恩的言行。其實中國素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美德;《孝經》中有關於孝道、感恩的提示,教導大家如何為人處世;在意識形態、社會風俗和宗教意識上也常表現出來,例如:冬至,人們會做節感謝上天令大地五穀豐收,過農曆新年前有謝「灶神」的習慣;除夕夜家庭成員聚首一堂話團圓;當有嬰兒出生就在祠堂點燈告知祖先,祈求嬰孩平安健康;清明及重陽拜祭祖先,除了倡導慎終追遠,更是敦親睦鄰的感恩文化;嫁娶儀式上新婚夫婦會向父母叩謝養育之恩,祖父母生辰孫兒輩誠摯祝賀,學徒拜師學藝結業時向師傅叩謝,這些都是感恩的方式。
 
  古今中外皆重感恩
 
  不僅家庭如此,社會方面,如曾得到過朋友、長輩的指教和幫助支援,要知恩不忘報答,「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百姓也以各種方法表達感恩之情,例如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民眾向英勇的將軍和士兵鼓掌歡迎、致謝;又如10月1日國慶、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都是值得感恩的日子,慶幸可以生於安定社會,民生得到保障。在國外,人們也定下特別日子作為父親節、母親節;美國、歐洲等國都有感恩節。習近平主席在百忙中也不忘盡孝心,經常抽時間回家陪母親吃飯,飯後與她散步聊天,起到良好的示範。可見古今中外,人們都會用各種方式來表達感激、感恩的心情。
 
  所以,感恩是一種良好的情懷,如果香港大多數巿民都能記得他人曾給予的恩惠與恩典,便能少些怨氣、多些和諧,齊心協力為社會謀求更多福祉,創造更加繁榮美好的將來。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