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倘若貿易爭端達不成協議

2018-09-04
来源:香港商报

  白宮乃至於美國政界普遍認為中國已由合作夥伴變成了競爭對手。因此,儘管有人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只是在美國中期選舉前故作姿態並將在此後收回威脅,但此輪貿易爭端也有可能以「達不成協議」收場。

  相較於美國白宮,中國政府目前的反制措施較為克制。原因之一可能是中方意識到在徵稅的力度上無法與美國勢均力敵,而可能的非關稅措施(譬如打擊在華美企)將削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聯繫,同時不利於中國國內成長。另一種可能是,中方希望為談判和潛在的協商留下餘地。畢竟,中國領導人更關注的是未來發展,而不是贏得貿易戰。我們依然預計目前的爭端可以透過談判解決。但由於雙方都將對方視為戰略對手,因此不能排除長期對峙的可能性。鑒於此風險的嚴重性,我們將分析這種情景對中國和亞洲地區的影響。

  亞洲供應鏈或受牽連

  如果特朗普政府的最終目的是遏制中國崛起,那麼這可能意味中國內地經濟成長將放緩,科技進步也會放慢,乃至亞洲供應鏈都會重新調整。在我們的基本情景下(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並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我們估計這將導致中國內地GDP成長下降約0.5個百分點。如果將關稅稅率從10%提高到25%,則內地經濟增速可能會下降約0.8個百分點。如果應對措施效果顯著,那麼最終影響將有所減輕。

  貿易爭端進一步升級將對我們的2019年全球GDP預測帶來下調的風險,影響程度將取決於下一回合關稅的細節。總體而言,我們認為第一波影響(first-round effect)導致中國內地經濟成長下滑後,全球其他國家經濟成長受到的衝擊將為內地的一半。

  我們認為,美國放緩對華技術轉讓或智慧財產權轉讓將產生重大影響。譬如,阻礙中方涉獵創新領域或禁止中國研究人員和學生入境等非關稅措施可能不利於跨境學術交流,挫傷中國的長遠計劃和成長潛力。

  中國製造商可能會將生產線轉移到海外,而美國公司可能會尋求其他採購管道。短期而言,這可能會對兩國供應鏈造成重大衝擊。但從長遠來看,中國可將更多的資本設備和半成品銷往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這足以抵消供應鏈短期受擾的負面影響。同時,這也有助於中國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往來和外交關係,進一步推動由中國引領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宏偉計劃。

  中國將與其他國家加強合作

  從短期來看,面對美方的步步進逼,我們認為中國的主要應對策略是作出適當的暫時讓步,從而為實施長期改革(比如健全法律框架、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研發能力)贏得時間。中國的應對措施可能還包括開放與非美國公司和市場之間的貿易和投資管道。美國無法阻止中國工業向高附加值升級的趨勢,但中國對高端製造業的推動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財政激勵措施則尚未可知。

  中國的一項中期目標很可能是與美國以外的貿易夥伴加強合作。儘管益處不會立竿見影,但已有先例可循:內地出售的「中國製造」美國產品已經超過美國原裝進口產品。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已突破900億美元。如果美國退出內地市場,歐盟、日本和韓國可以隨時填補這一空缺,尤其是如果中國將政策倒向這些國家,並放寬他們對內地消費市場准入的情況下。作為交換,中國也可能轉向這些貿易夥伴國採購高科技產品。

  「中國製造2025」將淡化

  產業政策與研發大力推動製造業升級,以實現技術獨立並加強智慧財產權法律框架將變得至關重要。這與中國政府透過研發促進本土創新以實現生產力驅動成長的目標息息相關,將促進消費並提高生活水平。高科技製造業、服務業和小企業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固定資產投資。我們認為,中國將不再強調「中國製造2025」的明確目標(這些目標已令其他國家感到不安),以便與美國以外的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達成更好的協議。較具爭議的是,儘管稅收減免或補貼本身並不一定為工業企業帶來突破,但確實有助於私營部門迅速提高綜合實力,在生物科技和電動汽車等各個行業實現規模經濟。

  深化教育改革至關重要。教育政策改革對於提高本土研發能力並減少對美依賴(美國有三分之一的留學生來自中國)至關重要。「海歸」(擁有海外經驗和知識的歸國人士)對於支持中國內地工業向高附加值攀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千人計劃」體現了中國政府吸引歸國人才以推動國內科技突破的堅定態度。內地蓬勃發展的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行業就是典型的成功範例;中國在這些領域的資金、專利和公司數量僅次於美國。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