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 吳桐山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宣布,以多種方式向非洲再提供600億美元協助,包括免除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非洲「最不發達國家」及「重債窮國、內陸發展中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至2018年底到期未償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並免除參展「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費用。有輿論認為,中國自身仍處於發展中階段,不應太「慷慨」,應該把資源更多用在國內。筆者卻認為,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發展是一加一大於二的關係,不能將這種支援簡單地理解為大撒金錢。
中國與非洲大部分國家關係友好,中國人在非洲地區的投資近年急速增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互助,更多猶如生意夥伴的互惠互利。中國的援助可以令非洲國家完善基建、發展產業,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中國的企業參與,本身就是一盤生意。不能簡單地將這種援助看成是「撒錢」,不是「你賺了我虧了」的零和遊戲。正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日本等國家同樣對中國提供免息貸款等眾多援助,協助中國經濟恢復,然後日本企業又在中國過去幾十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獲取大量的生意機會。
互惠互利亦是自身需要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經濟獲得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中國在1997年及以前一直都屬於低收入國家,1998年才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2010年進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平均值。中國的發展經驗令世人矚目,非洲國家都希望可以學習、借鑒中國的發展路徑。與此同時,中國當前也面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戰,需要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有秩序地讓低附加值的產業外移,同時需要大量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這是非洲可以幫助中國的地方。
可以講,中國幫助非洲國家是道義,也是互惠互利,也是自身需要。試想想,非洲國家如果不與中國合作發展,難道與歐美發達國家合作發展?發達國家的經濟產業主要都是高端服務業和先進的高科技生產,非洲國家暫時不能學也學不來。哪怕是要完善國內基礎設施,發達國家的基建成本之高,也不是非洲國家可以負擔的。
雖然中國與非洲相距萬里,但從發展階段看,中國是最有經驗、最有資格、最有需要和非洲合作發展的。中非合作論壇成果豐碩,說明中非合作發展是歷史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