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文杰(左)指,内地银行应增加拨备覆盖率。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呂希蘊報道:羅兵咸永道昨日指出,今年上半年內地上市銀行總資產規模增長放緩,盈利指標喜憂參半;目前內銀資產質量穩定,但不可掉以輕心,須留意當下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而這或許也是機遇。
羅兵咸昨發布《銀行業快訊:2018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回歸與展望》報告,分析15家內銀今年上半年業績,並根據其資產規模與經營特點,分為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與6家大型商業銀行。
資產規模增長放緩
根據報告顯示,上半年15家內地銀行共錄得淨利潤8249.42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加6.39%,淨利潤增速超去年同期的4.11%;同樣截至今年6月底止,15家上市內地銀行總資產規模為153.88萬億元,較2017年底增長3.5%,但增長幅度則較去年同期的4.09%有所放緩。
在盈利指標方面則是喜憂參半:大部分銀行淨資產收益率(ROE)下行,總資產收益率(ROA)有升有降,淨利差與淨息差則有所回升。
關注高風險貸款
在信貸資產質量方面,15家大型商業銀行與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近年呈現「穩中有降」趨勢,截至2018年6月底為1.53%,較2017年底輕微下降0.04個百分點。但是,這些銀行的逾期貸款率卻有輕微上升至2.01%,由此可見其資產質量仍存在不確定性。
目前,銀行正在加強處置不良貸款並增加儲備金,數據表明,15家上市銀行的準備金核銷總額逐年增加,2018年上半年核銷和轉出的總額為3349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加45%,佔上半年底不良貸款餘額的27%。另外,15家銀行2018上半年撥備覆蓋率達194.02%,較2017年底上升16.71個百分點。
料不良資產回升
羅兵咸永道香港銀行業及資本市場合夥人譚文傑稱,2018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整體趨勢雖略有好轉,風險抵禦能力也有所增強;但一部分高風險領域仍然受監管機構關注,主要包括房地產貸款、地方政府債務和互聯網金融等。因此,上市銀行不可掉以輕心,需盡早預防風險,增加撥備覆蓋率,逐步提高防風險能力。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以來,不斷持續推進金融業改革,2018年銀行業的經營環境面臨中美貿易戰等對宏觀環境的挑戰。羅兵咸永道香港銀行業及資本市場合夥人潘德昌認為,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或使得下半年人民幣波動更大,貶值壓力亦加大,因此應當重點留意。他續稱,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的行為會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企業的盈利水平,企業的還款能力亦有可能受很大影響。
譚文傑針對「內銀上半年不良貸款率下降但逾期貸款略升」的現象表示,未來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的程度是視乎客戶情況而定的。由第二季開始,銀行的個別客戶群已開始轉變經營模式,預期相關影響會於年底前浮現。一些企業轉換營運模式和改變生產線至其他國家時,銀行會支持其渡過難關,雖暫時的不良資產在上半年有所下跌,但預計有回升趨勢和象。
內銀為貿易戰減值
譚文傑續稱,面對中美貿易戰影響,銀行已經於今年初開始撥備、實行前瞻性的預期減值,並且撥備將隨時根據內部與外部的情況及時調整。內地目前的銀行業監管成熟,加之新會計準則的出台,目前亦有進行金融風險防範的工具,因此他認為貿易戰對銀行整體的影響不大。
中國金融服務部主管合夥人梁國威認為,中國或有可能因中美貿易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他稱,當前數據可見,因貿易戰對現時中國的GDP負面影響僅為0.5%。因此中國或可以積極採用「化被動為主動」的全球策略,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抓住因中美貿易戰的因素而可能產生新的機遇,藉此機會發展除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讓更多的金融行業進入中國,或通過內銀與外國銀行業的合作帶來新的發展。
對於下半年的展望,金融領域進一步對外開放亦為銀行業帶來了新機遇。羅兵咸永道預期,資產管理新規例將促使銀行探索新的理財業務模式,而上市銀行更應持續加強自我發展,通過控制風險、研發產品等,以保持自身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