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大橋見證粵港澳發展

2018-10-22
来源:香港商报

        學研社成員 文武

  港珠澳大橋本月23日將舉行開通儀式,24日正式通車,如果將粵港澳大灣區看成一個整體,那麼最近開通的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就是兩條大動脈,將養分不停地輸送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各個部分。

  興建大橋幾經波折

  港珠澳大橋2009年動工,整體施工期長達9年,橫跨整個珠江口,全長55公里,是全世界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預料開通初期,每日車流量由9000多至14000架次,到2030年有2.9萬架次。

  港珠澳大橋將香港與珠江口西岸連接起來,通過這座橋,香港可以直接與西岸的珠海、中山、順德、江門等地連起來,為香港與內地的融合發展,打開了新的一扇門。港珠澳大橋與不久前開通的廣深港高鐵,這兩項香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交通基建工程,都在今年建成,為香港未來融入大灣區發展,添加了很大的助力。

  回顧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歷程,可以說是橫跨了改革開放的大部分歲月,也經歷了香港與內地關係的幾個不同的時期,當中有些香港人的心態轉變對未來也有啟示作用,值得回顧一番。

  最早提出興建港珠澳大橋概念的,是港商胡應湘,他於1983年提出這個大膽的想法,當時的構思是在屯門最西部建一座橋到內伶仃島,再到珠海的淇澳島。不過,當時港英當局對此並不感興趣,大多數香港市民亦仍未意識到內地改革開放對香港的重大意義,大橋的構思就束之高閣。

  後來,到了1990年代,珠海市市委書記梁廣大重提興建跨海大橋的概念,90年代的香港與珠三角地區關係已經十分密切,大批港商將香港本地的製造業工廠北遷至珠三角地區,但因地理位置的關係,大部分港資工廠,設於珠江口東岸的深圳、東莞、惠州等地,而珠江口西岸地區,則因交通不便,相比起來發展得比東岸慢了一些。所以,梁廣大提出興建港珠澳大橋,希望打通與香港的直接聯繫。爭取了多年,香港回歸後,1997年底港珠澳大橋得到中央批准立項,進行前期研究。

  粵港澳關係日趨緊密

  在2009年大橋正式投入興建之前,圍繞著大橋的設計,粵港澳三地也出現過多次的爭論,其中包括大橋命名的爭論,港珠澳三地的名稱誰排在最先?也包括大橋是採用單Y方案,只連接港珠澳三市,還是採用雙Y方案,同時連接港珠澳深四市?當時香港、深圳、廣州等幾個珠三角地區的重要大都會,都在爭當區域的龍頭城市,希望爭取將更多的發展資源和機遇集中到自己身上,有關港珠澳大橋的這兩項爭議,反映了當時三地爭當龍頭的心態。

  爭當龍頭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在競爭之中能夠促進成長,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廣州、深圳都成長壯大起來,經濟總量超過香港,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三強鼎立之勢,而港穗深三市各有特色,香港仍然是國際大都市,受惠於「一國兩制」,在金融、國際貿易中較領先;深圳是科技創新城市;廣州是中國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時至今日,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已將珠三角地區的主要城市都連為一體,都在同一個一小時生活圈內。香港有人開始反思,港珠澳大橋當初若採納了雙Y的方案,今時今日可以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會更大。由此可見,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三地共同發展,創造共同利益的事情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已推出,粵港澳三地融為一體,互補有無,共同發展,社會的心態也有新的轉變,現在不再聽到有哪個城市爭當龍頭的說法。

  港珠澳大橋的興建歷程,反映出香港與珠三角地區關係的變化,以及香港市民心態的轉變,隨著大橋的建成開通,粵港澳三地的關係必然將會更加緊密,大橋將會帶領粵港澳三地更加融和,促進共同發展。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