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高鐵西九龍站 開啟一場藝術之旅

2018-10-23
来源:香港商报财经副刊

     在地鐵站內放置藝術品從不是一件新鮮事,遠至紐約地鐵站的玩味壁畫,聞名至宛如地下藝術宮殿的莫斯科地鐵站,近至台灣高雄美麗島捷運站,均是將公共藝術完美結合地鐵空間的傑作。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新建成的高鐵西九龍站誠然是這小島全新地標,其「港鐵.藝術」計劃於站內裝置了六件別出心裁的藝術品,每一件都與車站互相輝映,每一件都在訴說着香港的文化與歷史。在人來人往的西九龍站,在每次告別與到訪之際,不妨來一趟與藝術相遇的旅程,你會發現,其實藝術就在身旁。

  (左起)港鐵總建築師文若德、藝術家王無邪、毛灼然、MAP Office、港鐵高級工程建築師鄭玨慧早前出席簡介會並介紹展品。

  (馮瀚文攝)

    自2014年,港鐵已聯同水墨畫家王無邪、概念藝術家白雙全、平面設計師毛灼然、來自摩洛哥和法國的MAP Office、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韓國藝術家嚴美愛,合作為西九龍站打造各具特色的藝術品。

    西九龍站除了作為本地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一處布滿藝術品及提供公共休憩空間的地方。

  (馮瀚文攝)  

  第一站

  為車站賦予活力

  從圓方商場走進西九龍站,就會看見第一件藝術品——韓國嚴美愛的膠膜貼畫《Rilic-486》,作品名稱「Rilic」意思是「Red is lucky in Chinese」,「486」是指該裝置採用了486塊金屬板。作品遠看時就如一塊紅色的大型屏幕,從站外觀賞時,也會倒映出紅色的景象,近看則是一幅九龍的景觀畫,從左邊的環球貿易廣場到最右邊的西九龍車站,藝術家以抽象重新建構這城市的圖像學。對於如此「抽象」的作品,曾有人詬病是否隱喻「全國山河一片紅」的意念,而港鐵高級工程建築師鄭玨慧在向記者介紹該作時,強調他們初衷只是想用一種強烈的顏色,豐富以白色為主調的車站,「這不是中國紅(China Red),這是港鐵紅(MTR Red),就如中環港鐵站一樣。」該作是將嚴美愛的9幅畫作,經高像素度照片複製後,放大三倍後變成40米長乘3米高的膠膜貼畫,再劃分成細格,形成現時所見「紅遍」西九龍站的作品。

  嚴美愛作品,《Rilic-486》,從幾何形狀與抽象意念建構出多層次色調的膠膜貼畫。 

  (馮瀚文攝) 

 

  為貫徹港鐵馬賽克的標誌性圖案,嚴美愛將畫作分成細格,形成現時所見的486塊金屬板裝置藝術品。 

  第二站

  以圖文記錄香港邊界

  從柯士甸站走進西九龍站的話,會看見兩條繁忙通道形成一個分岔位,左右兩條通道牆上放置了本地藝術家白雙全的作品《邊界上的海平線/邊界上的沉思》,其中一部分藉31幅的照片牆呈現出一條人造地平線,與傾斜的地台形成對比,由東邊海洋至西邊海洋,由日出至日落,水平線由低至高,走着走着,也就走過了香港海上的邊界。另一部分則是把香港的主要島嶼都放置作品之中,由西邊赤鱲角至東邊吉澳,並運用石材呈現島嶼。連接島嶼之間的地平線上寫着的是藝術家創作該作時的心路歷程,沒有標點符號之分,想要理解的話,還須先佇足片刻。白雙全在記錄香港的邊界時,先租船出海,拍攝邊界的確實位置,他希望從中尋找香港邊境問題的答案,同時希望清楚劃出香港的邊界。

  白雙全作品,《邊界上的海平線(上圖)/邊界上的沉思(下圖)》,分成兩部分。

  (馮瀚文攝)

  白雙全的作品描繪出一條連綿不斷的人工海平線,與傾斜的通道相映成趣。

  (馮瀚文攝)

  讀者認得出這是南丫島嗎?

  第三站

  島嶼上的文化符號

  位於B3層離港大堂的《香港文化地圖》,也是以島嶼為主角,以85塊金屬板嵌入天然綠化牆而成。不同於白雙全的島嶼,邱志傑的島嶼則是他腦海想像的,島嶼上以繁體字及英文對照的文字書寫林林總總象徵性的本土文化,例如人物、電影、美食、流行歌曲、歷史等,讓遊客認識這個城市的根源與獨特性。為創作該作,邱志傑閱遍二百本香港文化書籍,並花了很長時間研究物料選材,最後才選定用2毫米的鋅板再以10毫米的鋁板加固,呈現最自然的效果。

  邱志傑作品,《香港文化地圖》,設置於車站離港大堂。

  邱志傑使再平常不過的綠化牆變得與別不同,別具意義  

  (馮瀚文攝)

  邱志傑在「島嶼」上以中英對照寫上傳統甜品名稱。  

  第四站

  水墨山水之美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是本地水墨大師王無邪的《江山無盡圖》,鄭玨慧表示﹕「我們特意將該作放在抵港大堂,是讓市民在等人的時候,也可以細心欣賞大師之作。」作品意念是希望旅客經歷「萬水千山」後,在抵港大堂上感覺回到香港這個家,再度感受山水之美。王無邪作為香港新水墨運動的重要畫家之一,擅長將西方的抽象畫風融入水墨畫,並穿插各種國畫技法。是次作品是一幅中國式卷軸畫,頭尾相接,畫中景象延綿不斷,王無邪說﹕「畫作雖然抽象,但當中瀑布、山峰、溪流等景像圖案分明。與西九龍站其他作品不同,我特別強調畫風既繼承中國水墨畫傳統,又有現代感,是一種新的水墨畫形式表現。」對於港鐵將其水墨畫以圖片轉化呈現,王無邪則表示﹕「相當滿意這效果,跟我預想差不多,希望可以對外介紹水墨畫,讓更多人認識這傳統藝術。」有趣的是,王無邪是整個藝術項目中最年長的藝術家,卻是最快完成作品的,可見大師功力沒有隨年月過去而減弱。

  王無邪作品,《江山無盡圖》,藝術家憑記憶建構起伏不斷的風景圖。

  (馮瀚文攝)

  作品中的景象是王無邪自己想像出來的風景畫,而非真實呈現。  

  第五站

  飽覽小島風光

  來到西九戲曲中心連接西九龍站的走廊,則是由藝術家Laurent Gutierrez和Valérie Portefaix夫妻檔組成的MAP Office所設計,名為《牆上的景象——香港》,在這長約100米的走廊呈現由超過100塊玻璃組成的壁畫。這組藝術家來自摩洛哥和法國,自1996年定居香港。在創作時,他們先在環球貿易廣場拍攝香港風景,再以多幅照片拼湊成一幅飽覽新界、九龍和香港島的360度全方位風景圖,並糅合馬賽克瓷磚、貨櫃和戶外景色,由遠景至近景再到遠景,猶如跌宕起伏的音樂旋律,整個作品耗時三年才完成。不說不知,原來Laurent是全色盲,能夠創作出如此顏色、層次豐富作品,也因有太太Valérie協助,二人互相補足。

  MAP Office作品,《牆上的景象——香港》,呈現360度全方位的香港景觀。

  (馮瀚文攝)

  《牆上的景象——香港》以多幅照片拼湊而成,再糅合馬賽克瓷磚、貨櫃等戶外景色,別具活力。

  (馮瀚文攝)

  長約100米的走廊玻璃壁畫。

  第六站

  本土文化之美

  港鐵總建築師文若德向本報記者表示﹕「當我數年前第一次踏足香港機場,到九龍站轉乘的士時,那時我站在站內,就已很想製作些專門為的士站而設計的藝術作品,令它也成為其中一個欣賞的地方。」在構思西九龍站的士站時,便找到了平面設計師毛灼然一同打造這個明亮又別開生面的藝術的士站。作品的色調建基於香港的士三種顏色﹕紅色市區的士、藍色大嶼山的士及綠色新界的士,運用了仿霓虹的LED燈管,在11條柱子上展現本地人熟悉的霓虹圖案﹕商舖招牌、百貨公司、酒樓等,就連站內的滑動門也用上多個行李箱圖案來拼湊成一架的士,令遊人在遠處便意識到哪裏是的士站。的士從西九龍站一出去便是油尖旺地區,周遭也是一排排高掛的霓虹燈招牌,閃耀着光怪陸離的燈光,互相輝映。

  毛灼然作品,《迷失霓虹》,以LED燈箱豐富了平淡乏味的的士站。

  (馮瀚文攝)

  作品主色分別代表紅色市區的士、藍色大嶼山的士及綠色新界的士。

  讀者見過如此五光十色的的士站嗎? 

  西九龍站策展困難重重

  是次西九龍站藝術品早於2014年已展開物色展品的工序,至於為何最終會看中這6位藝術家﹖港鐵回應,他們由「藝術諮詢小組」的成員計劃挑選藝術家,並在設計過程中提供意見與協助。作為「港鐵.藝術」計劃重要項目,有別於其他港鐵站採用較多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西九龍站作為香港與內地的交通樞紐,他們選擇了不同國家及地區的藝術品,希望呈現出文化多樣性。

  曾經有人認為港鐵高層藝術品味「獨特」,選用的藝術品有些是平平無奇也可登大雅之堂。但其實藝術家也是委約創作,創作之後,作品如何重現在車站上,而不失原作的美感,也是須經過雙方多次討論而成,港鐵高級工程建築師鄭玨慧就如此回應﹕「這兒是鐵路站,很早年我們已強調不是要建設一個博物館,在地鐵站做藝術工程時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加上一做便是永久性,要考慮很多條件,起初與藝術家傾談時,已帶他們來到西九龍站現場參觀,並連番討論用什麼物料能最佳地表現原作呢﹖以王無邪的《江山無盡圖》為例,原本想像放置在抵港大堂應該很清靜的感覺,沒想到旁邊有那麼多廣告牌。但在B2層及上一層欣賞該作時,又有不同感覺,在B1層望下去時則較平和。」

  從B2層抵港大堂仰望頭上的《江山無盡圖》,淡雅畫風與匆忙路人形成有趣對比。

  (馮瀚文攝)

  鄭玨慧續說﹕「我們在轉化作品時,也需要考慮到保養問題,每件藝術品都有十年保養期,希望物料不會變色、收縮、脫落等。所以,我們每年都要定期檢查,並且,每5年至10年就會認真檢討該裝置有沒有需要維修的地方。」因此,在考慮毛灼然的裝置藝術《迷失霓虹》時,就放棄了霓虹燈,而選用LED燈箱,鄭玨慧說﹕「起初我們想用霓虹燈的,但考慮到保養費用高昂,且一旦損壞便無法修補,所以轉用這個LED燈,做到仿霓虹的效果,也比較環保。」

  西九龍站作為本地對外的重要交通樞紐,港鐵選擇在站內展示海內外的藝術品,希望呈現出文化多樣性。

  (馮瀚文攝)

  迷失霓虹 迷失城市

  大師解畫

  筆者是次走訪西九龍站,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的士站,對於許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而言,滲透在大街小巷中的霓虹燈代表了港人的身份和城市美學氣質,共鳴感也很強烈。「霓虹」雖然是常見的題材,但具濃郁本土市井味,讓人一看就感覺到「很香港」,「城市太商業,但美學是一種享受,是次作品是以設計主導,希望讓人知道設計及傳播藝術都可以很大眾,或許遊人未必即時留意到作品,但會有種感覺『咦﹖的士站好像不同了。』這對我來說也很重要。」毛灼然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對於作品《迷失霓虹》中的「迷失」意義,設計師進一步回應﹕「其實香港人在城市中好像也迷失於其中。霓虹燈與香港的關係很密切,現今大家都好像很回味50、60年代的霓虹光管,霓虹燈縱未去到完全消失的階段,但為何大家都會這般嚮往香港舊年代的美學﹖這也是設計的一部分,是因當年以往工業與商業互相結合,採用了霓虹燈去突出招牌,『五光十色』便是用來形容這境況。同時,霓虹工藝在本地的逐漸消失,也在反映漸漸在城市迷失的港人的心態﹕『未來如何繼續發展下去﹖』」

  毛灼然藉作品向霓虹燈這種本地夕陽藝術致敬。

  (馮瀚文攝)

       作者:Ruth Chung 来源:香港商報財經副刊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