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商專聯會會長 楊志強
一萬億與十幾萬億,相差很大,而且一個數字是成本,一個數字是效益。其中「一萬億」,是反對派妖魔化「明日大嶼」計劃的藉口之一,反對派聲稱,「林鄭瞇埋眼燃燒萬億財儲」,令香港庫房「一鋪清袋」;其中「十幾萬億」,則是中國橋樑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指出,「明日大嶼」結合大灣區及港珠澳大橋發展,有望產生十幾萬億的經濟效益。
反對派誇大填海成本
反對派反對「明日大嶼」,「理據」之一是「明日大嶼」成本巨大,因此「反對一萬億元填海」,但這個數字並不能成立。機場三跑填海650公頃,填海費用佔1400億的四成,即約600億。最近開展的東涌東填海100多公頃,填海工程100多億元。兩者綜合,即每公頃填海費用約1億元。「明日大嶼」填海造價約5000億,每公頃填海費用達2.94億元,造價不低,但反對派說填海成本達萬億,即每公頃填海費用達5.88億元,則顯然是誇大不實之詞。
據專家推算,東大嶼人工島面積1700公頃,扣除交通基建配套及社區設施用地,估計有五成土地可用作建屋,預算建屋用地中,七成為公營房屋,三成是私樓和商業用地。按1公頃等於約10萬平方呎計算,假設是相對較低的六倍地積比率,「明日大嶼」所能提供的樓面面積就多達1.53億平方呎。以非常保守的每平方呎6000至8000元計,已可為庫房帶來萬億元以上的收入。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孟凡超支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認為該計劃將會是建設大灣區的重要舉措,應該結合大灣區及港珠澳大橋去發展,他認為「明日大嶼」有望產生十幾萬億的經濟效益。孟凡超指出,港珠澳大橋的重大意義在於徹底改變大灣區、珠三角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及交通現狀,促使人們升級全新的生活模式和方式。未來它在大灣區將發揮重要作用,促進三地融合發展,結合「明日大嶼」和大灣區間接產生的GDP量可能是幾萬億元甚至十幾萬億元,這遠遠不是大橋投入的一千多億元所能度量的。
填海收益遠超成本
「萬億人工島」、「耗盡儲備」、「掏空庫房」、「新一輪大撒幣」等聳人聽聞的論調,是反對派攻擊「明日大嶼」的藉口。對此,特首林鄭月娥反駁:「無論計劃要用5000億還是6000億,都是在一段很長時間,攤分十幾年做。攤分十幾年,每年不就是四五百億。所以不要將數目合併,說成明日會用完儲備、明日用完公務員長俸來嚇市民。」
實際上,填海造地的成本,低於收回農地、棕地等發展方式。收棕地和農地成本巨大,除了要向業主補償應有的土地價值,還要對受影響的居民、商戶及從業員提供各類特惠賠償和協助,另外還有搬遷、安置、重置及土地平整等費用,支出的數額更多。「明日大嶼」建造1700公頃土地,但政府要收回1700公頃新界農地或棕地,需要的公帑遠遠超過「明日大嶼」工程所需的四五千億元。
新機場第三條跑道和東涌填海,每公頃填海費用約1億元,這比在新界收地建屋,費用低得多。如果「明日大嶼」計劃填海所得的1700公頃土地,拿出100公頃出來,吸引香港、內地以至全球的資金來競投、發展,所得的庫房收入將遠遠超過成本。
至今為止,全港有7027公頃土地為填海地,佔已發展地區約26500公頃的26%。這些填海得來的大量土地,不僅解決港人居住和經濟發展所需,而且帶來龐大賣地收益。
隨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通車,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因此「明日大嶼」透過填海而產生的用地,用途和價格都非常豐富和珍貴。而「明日大嶼」結合大灣區及港珠澳大橋發展,筆者認為可能會產生遠超過十幾萬億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