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盧偉報道:今日(7日)上午,國家中醫藥界頂級學術會議——第五屆中醫科學大會在博羅縣羅浮山開幕。據悉,大會以“中西醫匯聚、促進醫學科學進步”為主題,共有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余名院士、數位國醫大师以及眾多國內知名中醫藥學專家匯聚羅浮山,對中醫與科學、中醫藥事業發展進行深度交流。
會議由農工党中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惠州市委、市政府承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党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出席,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党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党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党組書記、副局長余豔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農工党中央副主席于文明,農工党中央原副主席、國醫大师張大寧,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大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大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廣東省政協副主席、農工党廣東省委會主委馬光瑜,惠州市領導劉吉、李敏、黃雁行、鐘偉寧、陳高燕等,以及獲邀參會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兩院”院士、眾多國內知名中醫藥學專家等出席大會開幕式。
中西醫匯聚是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必然選擇
大會期間將舉行多場學術報告會,包括中醫藥與感染、免疫性疾病,中醫藥與癌症防治,中醫臨床實踐,針灸,新技術與療法,中醫基礎研究,中藥學與中藥藥理學,中西醫匯聚等八大主題。
“中醫與西醫經歷了借用、結合到融合的過程,”陳竺表示,中國政府的重視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繁榮,世界中醫藥組織也高度重視發揮傳統醫學的作用,中醫事業發展正逢其時。中西醫匯聚是應對全球健康挑戰的必然選擇,將建立起一個融匯雙方優勢的現代醫學體系,促進醫學科學發展進步,使醫學科學更智慧、更精准、更強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腎脏專家和中西醫結合專家陳香美認為,中西醫結合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中西醫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形成獨具特色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提高疾病臨床療效。中醫有“治未病,整體觀,個體化”的優勢,中西醫結合的核心是優勢互補,要將現代醫學技術結合中醫先進的診治理念。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德國生物物理學家Erwin Neher表示,中醫理念強調天人合一,如果想要更好地研究中醫藥,就需要做一些基礎研究,了解藥物是在哪個靶點上起作用的。這樣能讓研究人員更好了解疾病的機理,以及中藥對人體的改善機制。
“青蒿是把草,但青蒿素是個寶。”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說,中醫學雖然古老,但其理念並不落後,真正落後的是技術,有臨床數據顯示,中藥的質量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瓶頸,“將原創思維與現代科技融合發展,形成原創成果是中醫事業的必行之路。”
余豔紅表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在這四個方面重點發力。第一是傳承,對老中醫進行搶救式傳承,加快古代中醫藥經典的開發力度,構建傳承體系。第二是激發創新動力,提升中醫藥發展的核心動力,做好政策機制、發展方式的創新,匯聚全社會力量,匯聚科技創新力量,推動國家實驗室、重點實驗室體系的建設,提高中醫藥的核心競爭力。第三提高服務能力,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大力宣傳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惠及廣大市民的生活。第四是做好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深化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實施高層次和基層人才培養工程,打造中醫藥高素質隊伍。
冀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
作為中國中醫藥界乃至世界中醫藥界的頂級學術會議,中醫科學大會搭建了由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學術推動的平台,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取得了良好社會反響,有力促進了中醫藥業的發展。
其中,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于2016年9月4日至6日在羅浮山成功舉辦,醫學界的大咖們圍繞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推動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互借鑒、融合發展進行深度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記者了解到,中醫藥產業是惠州的傳統產業,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該市博羅縣便以“一縣五藥廠”冠稱全國,而近幾年的中醫藥產值每年均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長,該市現有中藥制劑企業9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6家,中藥制劑廠外車間2家,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約2.26萬畝,2018年中藥生產總值估計超過20億元。經過了1600多年的歷史沉澱,現“羅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藝被認定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岭南中藥文化遺產,“羅浮山百草油”被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新峰藥業、九惠制藥和羅浮山百草油通過國家“一带一路”倡議走出了國門。
今年,第五屆中醫科學大會再次在羅浮山召開,惠州市市長劉吉認為,惠州正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姿態,把握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努力把石化、電子兩大支柱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發展壯大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健康產業,加快構建“2+1”現代化產業體系。
劉吉說:“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乘着中醫科學大會的東風,中醫科學和中醫藥產業發展一定會生機勃勃,造福人類,惠及蒼生,惠州的中醫藥產業也會茁壯成長。”
相關專家表示,會議在惠州羅浮山召開,對于更好地挖掘葛洪中醫藥文化、推動惠州市中醫藥事業和產業發展、擦亮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品牌、推進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