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積分入戶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賴小青報道:截至今年9月底,廣州市花都區登記在冊的來穗人員達79.22萬,同比增長14.61%。為了讓廣大來穗人員早日融入當地,花都區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積極開展党建、積分入戶、積分入學、出租屋整治等多項行動,架起了來穗務工人員和屬地党委政府之間的連心橋,推動來穗人員“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為來穗人員更好融入廣州,提升基層建設和社會治理貢獻了花都經驗。
積極落實來穗人員訴求
據花都區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局負責人介紹,當前來穗人員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花都區通過努力構建服務均等、機會公平、促進穩定、發展均衡、充滿活力、運行高效的來穗人員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立起“以居住證為載體、以積分制為辦法”的來穗人員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積分制入戶、入學、申請承租公租房等公共服務的覆蓋面不斷擴大,來穗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花都區按照廣州市來穗局以及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積極實施來穗人員融合行動計划,推進廣州市積分制入戶、花都區來穗人員隨遷子女積分入學以及來穗人員申請公租房工作。在2016-2018年,共3004名(含1674名隨遷人員)來穗人員成功入戶廣州,6360名隨遷子女成功入讀花都區公辦學校,審核1797條隨遷子女異地高考信息,協助區住建部門完成來穗人員公租房申請的受理審核工作,不斷滿足了來穗人員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來穗人員“個人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群體融入社會”,從而讓來穗人員更好融入廣州,基層建設和社會治理的成效明顯提升。
關愛來穗人員平安返鄉
辦好辦活“來穗人員之家”
花都來穗人員服務管理經驗表明,只有整合基層資源,調動來穗人員的參與度與積極性,才能促進來穗人員與當地居民更好的融合。在今年5月份,“來穗人員之家”在花都區秀全街党群服務中心掛牌,該處建築總面積達5224.56平方米,五層樓高的大型綜合活動場所分別設有党員活動中心、圖書館舞蹈室、烹調學習室、文體體育服務中心、來穗人員服務中心、社會組織孵化基地等。
在共建共管方面,去年花都區秀全街在紅棉社區和雅寶社區試點,各選出一名非戶籍來穗人員進入社區“兩委”班子任職,推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積極推進網格化管理,圍繞網格內的社會服務工作,做到定人、定責、定崗,實現“格中事件件有人管,格中人個個責任明”。積極推進智能門禁視頻系統安裝,加強來穗人員和出租屋信息采集登記錄入,“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加強重點人員的管控”,全面掌握來穗人員動態,努力構築反恐社會治安防控網絡,實現“人來登記、人在更新、人走注銷”,將網格管理延伸至每個角落。
治理新名片:“秀全大媽”“獅岭流入地党建”
作為洪秀全的故里,花都區秀全街組建了“秀全大媽”志願服務隊,將各個社區的老党員、老干部、老職工組織起來,以党員為引領,共同為來穗人員服務,打造最接地氣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區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改善,融合社區試點單位紅棉社區投入15萬元資金,打造集文化、文明、休閑、娛樂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園,並每年至少開展兩次的“和諧鄰里百家宴”,已經成為了社區特色文化一大品牌,受到廣大來穗人員的稱贊。
在今年5月份,花都區秀全街成立了“秀全大媽”党支部,將來穗党員納入正常的管理和服務,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目前,全區已成立的來穗人員党委2個、党總支1個、党支部13個,主要為來穗人員提供計生、就業就學、法律宣傳等服務,在弘揚文明新風、促進來穗人員融合、參與社會綜合治理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成為助力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
特別是以南漂大媽為骨干建立的“秀全大媽”党支部,已成為“廣州街坊群防共治”品牌的一張亮眼的名片,不斷涌現出很多群防共治的感人故事。今年8月3日,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市委書記張碩輔實地調研後,為花都區多元協同群防共治的有效模式予之點贊。
除了“秀全大媽”模式外,獅岭鎮合成村人口組成倒掛突出,在30多萬常住人口中,來穗人員佔80%以上。獅岭鎮合成村“倒掛村”通過打造來穗人員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試點,積極實踐“党建統領、本外合力、土客合管、共享合和”的“一統三合”治理模式,實現基層党建統領“六有”——有規范標准(制度建設)、有組織載體(一委)、有工作陣地(一站)、有隊伍力量(兩網)、有專業支持(心理輔導站、法律諮詢聯絡站、志願者隊伍等)、有動員激活(各類社會服務和志願活動),具有較強的可復制、可推廣性,為打造“四個走在全國前列”廣州經驗貢獻了獅岭的初步探索。
通過對來穗人員服務管理工作的有益探索,花都區已經構建出群眾和來穗人員有序參與的運行體系,不斷拓展來穗人員參與社會治理的廣度和深度,大力提升了來穗人員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來穗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已經普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