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昨出席立法會答問會,最受關注的議題自然是提升長者綜援申請年齡至65歲這一既定的新措。綜援事關香港社會福利,飽受議員和市民熱議是必然,唯爭議之時,正確的態度應是在客觀、冷靜理清政策條例,分析政策調整的前因後果後,才作出評價;而非一味採取情緒化、對立化的角度只批評,卻未曾冷靜坐下來仔細閱讀政策、了解溝通。
根據方案,下月1日起,領取長者綜援的合資格年齡由60歲改為65歲,但這是否意味60至64歲之間的長者就完全失去福利呢?顯然不是,此次修改只涉及綜援中的長者津貼一類,若60至64歲市民確有需要,或確實沒有繼續就業,依然還可以健全人士或非長者身份申領其他綜援津貼,患病人士或殘疾人士的相關福利依然不會削減。至於有批評政府剝削60至64歲長者福利,是為了省錢,且不論政府並未堵死他們申請其他類別綜援,從實際財政數據來說,此次調整後的社會福利開支是將增多的。根據立法會財委會文件,修改長者綜援年齡的同時,從2月1日起,將把綜援標準項目金額及公共福利金津貼均調高2.8%,而政府每年因此會多承擔12億5300萬元。這意味,政府在相關社會福利上的投入不僅沒減少,反而會增加!所以如果不曾仔細看過這些數據,就簡單化批評政府剝削福利、減少開支,顯得很不客觀理智,也不公平。
在理清政策條例之上,我們也應分析一下前因後果及適當性。顯然,之所以調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並非空穴來風,或者所謂「不知人間疾苦」,長者綜援的改變既是基於香港人口及勞動力發展狀況,也是從公共財政審慎性和前瞻性考慮。香港老齡化日趨嚴重已是不爭事實,伴隨老年人口增加,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香港目前失業率維持2.8%,基本全民就業,但許多行業仍找不到足夠人手。在此情況下,調高長者綜援年齡,鼓勵60至64歲人士投入到勞動力市場,這既對香港整體發展有利,對於這批長者生活質量改善又何嘗不是一種機會呢!況且政府也相應出台許多協助他們就業的保障措施,當然措施還須加強完善。再者,隨醫療生活條件改善,全球人均壽命都在增長,各地退休年齡亦都有延長趨勢,香港貴為全球人均壽命最長城市,其實許多60歲以上人士依然有能力、也依然活躍在就業市場,事實亦確實如此。根據統計,2006年至2016年,香港長者勞動參與率不斷攀升,看最近2016年數字,60至64歲間的男性勞動參與率達到60%,女性逾30%亦是40年來高位,因此,要說政府逼迫他們就業其實有違事實。另方面,長者綜援調整也能讓福利分配到真正需要的那部分群體,保證公共財政開支更為合理且有延續性,這亦是香港長遠發展所需要的。
無論何時,善用財政盈餘,照顧有需要者既是政府責任,也是社會需要,此次綜援調整可見政府支援幫助長者、為香港長遠發展考慮的初心不變,力度也不減,惟市民在看待政策時應該更客觀理智,港府也有必要加強溝通、普及及解說。
香港商報評論員 趙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