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敏盈
習近平主席說:「建設好大灣區,關鍵在創新。」創新企業,並不僅限於電子、資訊、能源等高新科技企業,建立一個全新的產業價值鏈,或者將傳統產業重新配置,由一些創新意念或技術進行經營,化為新產品或服務,也是香港需要的科技創新範疇。隨大灣區城市化程度升級以及人口增加,對健康食品具有龐大的需求,建設農、畜、漁優質生產基地的大灣區「菜籃子」,發展大灣區新型農業、特色農業、養殖業和海洋漁業,發揮灣區珠江西岸熱帶、南亞熱帶農業資源優勢,就是一個非常有市場潛力及經濟前景的項目。
灣區充滿新契機
最近,廣東農業農村廳廳長顧幸偉訪港時指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要融入廣東農業生產、加工、物流,共建灣區食品基地。資料顯示,現時供港的農產品中,約一半是由港人投資的農場生產,在珠三角現代化的漁農業,其實亦是近期備受港商青睞的熱門投資領域。配合漁農業日益向高科技、高增值、集約型發展的趨勢,一些香港企業已將投資觸角延伸至有機農場、水耕工廠、室內養魚場,以及休閒漁農業和特色生態旅遊業。港珠澳大橋開通後,這些企業更憑藉珠江西部地區豐富和多元化的自然資源,找到更加廣闊的發展天地。
鄉村振興是國家發展的大方向,是未來數年必須做好的工作。香港青年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知識,把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和經營管理概念帶到大灣區,協助灣區企業建立品牌形象,實現養種新科技和農副產品「引進來」、「走出去」。拙見以為,香港要融入大灣區建設,首先要從新生代開始,青年需要成家立業,規劃一生大計,香港出路不足,年輕人參與大灣區發展,少包袱,多銳氣,比之老一輩有更多的有利條件。近日,「大灣區青年發展機遇」青年論壇在香港舉行,反映的也正是這種理念。青年是香港的未來,他們有熱情,有朝氣,敢想、敢闖、敢拼、敢幹,只有他們才能引領香港經濟走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大灣區高科技農業必將成為香港有志青年大展身手的廣闊天地。而隨現代農業發展,新工種和機遇不斷出現,例如農業保險,從事農業相關行業可說前途無可限量。今天,無論香港或內地,對從事農業商貿、農業生產、農業技術和品種開發研究的人才需求殷切。有見及此,香港浸會大學將於2019至2020學年於理學士課程中新增「生物資源與農業科學」主修,是全港首創兼唯一一個融合生物資源管理和農業科學的政府資助本科課程。
另一個有利港青參與灣區農畜漁業發展的新契機,就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修訂了《農村土地承包法》,並於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和保障了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的三權分置,全面保護土地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按照該法規定,承包地的經營權是承包者實實在在的資產。除了出租(轉包)、入股,承包方可以用承包地的土地經營權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這不僅有利於解決港青在灣區從事新農業的起步資金困難,並對他們經營新農業有了更多法律的保障。
已有港青取得成績
香港青年的優勢是具有創意及國際視野。他們自小成長浸淫在香港這個亞太商業中心,對現代商業和管理模式以及國際貿易都有接觸及認識。事實上,香港青年學生到大灣區開拓創建現代農業在2016年就已有成功的先行者。分別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樹仁大學的三位香港青年羅偉特、梁立鋒和譚慧敏,就到粵西的開平進行魚菜共生的有機水培課題研究。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他們已取得很大成功,不但研究的項目獲得了兩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同時吸引了1200萬港元的投資,希望未來打造為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魚菜共生生產基地。
當然,年輕人在參與灣區建設中,經驗和能力不足。因此,需要各方加以引導扶持。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視察香港期間曾指出:「要帶頭關心青年,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良好條件。」香港的產業狹隘,租金和人力成本高,無法提供多元化的就業機會給年輕一代,以致嚴重阻滯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而大灣區卻為港青帶來無限新機遇新希望。可惜,香港至今在營造和鼓動青年到灣區發展的社會氛圍仍未濃厚,就算社會各界甚至政府對此有所論述,具體的優惠引導及宣傳機制與措施依然不足,縱有從較宏觀的角度去分析大灣區對香港的機遇,卻很少從青少年的角度及青年切身的需要出發,向青年說清楚參與大灣區對自身發展的意義與前景。調查顯示,有75%年輕人對大灣區發展態度樂觀,但是,他們中卻有57.2%的人不了解大灣區,顯示港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我們期盼政府能設立專責部門,為港青到灣區發展解決種種疑難困惑,為實現灣區內青年創新創業健康發展指引方向,並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支持港澳青年在灣區的就業創業,尤其是開展鼓勵和促進港青用好灣區新農業機遇的活動,使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歷史大任進一步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