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 資料圖片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也是內地與香港和澳門的合作不斷深化的歷史。香港和澳門不僅為內地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也在對外聯繫網絡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實施新一輪的改革開放,香港和澳門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受訪專家認為,在新時代和新階段,港澳仍然有其特殊的地位,作用仍無可替代。比如在深化投資貿易、科技創新、金融合作、環境保護、教育人文等方面,港澳可與內地互利合作,為大灣區共同繁榮貢獻一己之力。
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40年裏,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良多。不僅為內地發展經濟提供所需的資金、人才、技術、設備及其他無形資產,也為外資進入中國鋪路搭橋,在推動中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着中國實施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及將粵港澳大灣區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的香港和澳門,其角色定位更加引人注目。根據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近日透露,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有5個,其中之一是「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即深化內地和港澳的交流合作,提升香港和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陳廣漢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提出港澳要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對港澳而言,大灣區是其拓展發展空間的一個很重要的平台。陳廣漢指出,香港和澳門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很好地融進大灣區的發展中。比如,香港可以利用其在金融、科技創新、法律制度、專業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繼續鞏固和提升其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地位;而澳門可以利用其在旅遊業方面的優勢,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
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香港耀陽集團(ShiningPartners)創辦董事蔡永基(PhilipChoy)認為,香港接觸和銜接世界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無論是國際視野,還是在金融、現代服務業等方面,香港都具備相當好的質素,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在博彩業、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等方面,優勢十分明顯,同樣能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和內地的發展。
港優勢產業可助內地發展
第12屆亞洲金融論壇上月在香港舉行,與會者表示期待通過金融科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
香港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當中扮演何種角色,對此香港各界人士表達了熱切的關注。香港工商總會沙田分會會長冼鑒軒(KennethSin)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國際性城市,聚集了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可以在法治建設、金融服務、機構管理、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給到內地很好的幫助。
「香港作為大灣區的其中一個平台,經濟自由度全球最高,稅率全球最低,並且擁有多元化的外國投資機構。在大灣區發展過程中,香港在金融服務業等方面可以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提供很多的幫助。」冼鑒軒說。
「香港的優勢主要在醫療服務和金融科技方面。」香港創科發展協會會長陳迪源(LeonardChan)向本報記者表示,香港在醫療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可以帶動內地醫療水平的提高;而在金融科技方面,香港的金融市場相對自由和規範化,可以給內地的金融改革和開放提供借鑒作用。
香港已連續24年被美國傳統基金會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內地在金融開放與改革進程中,也在不斷地借鑒香港相關的經驗,例如與港聯手推出了「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未來更多的互聯互通有望繼續推進。
「香港的金融業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水平,香港的法律、金融體制和監管是世界級的,外國機構都比較信任,這個很重要。」蔡永基說,香港的金融體系有很多值得內地借鉴的地方。此外,在現代服務方面,除了金融業,還有其他諸如法律、會計、建築、教育等,都能對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發展貢獻良多。
創新合作需戮力同心
粵港澳大灣區地標——深圳第一樓平安金融中心。 中新社
關於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在去年8月15日曾表示,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在科創方面,就目前而言,廣東正積極推進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區、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建設。同時,圍繞推進廣深港澳科技走廊建設,廣東正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級重大科學裝置,以這些重大平台為依託來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香港方面,此前已經先後成立了行政長官創新發展顧問團、政策創新及統籌辦事處,以大力度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
張曉明表示,大灣區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必須實行產學研結合。香港有4所世界排名進入前100名的大學,具有較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和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而廣東製造業基礎雄厚,被譽為「世界工廠」,可以將香港高校裏的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大灣區科技創新產業比較好的格局就是,香港側重搞研發和金融等服務,廣東側重搞成果轉化和產品開發,從而共同形成「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產品開發」一條龍的區域科技產業協同創新體系。
「香港高新科技的發展一直處於較為領先的水平,以人工智能為例,香港發布的論文是全世界第三多,僅次於美國和內地,但香港能夠真正落地的項目不多,即在應用科技中間有斷層,這方面可以和內地的一些平台合作。」陳迪源說,香港在吸引國際科研機構和人才方面也有一些內地城市比不上的優勢,在這些方面,香港能幫到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
陳廣漢認為,香港有較好的國際環境,對外交往便利,文化和體制跟國際接軌,有利於吸引一些國際高端的創新要素,包括吸引國際高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創新人才等。但香港同樣有不足之處,比如本土創新人才不足、市場比較小、產業比較單薄。而內地市場大,珠三角的產業比較齊全。所以香港在吸引國際高端要素方面,要和國內的市場產業結合起來,即香港在這個中間起一個轉換器的功能。如果能夠如此,那麼對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能提供更多的動力。
粵港兩地海關快速通關模式在港珠澳大橋1月成功對接,圖為首票貨物順利驗放。 中新社
拓寬港青職業發展半徑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稍早前在出席百仁基金第十屆理事會就職典禮時曾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裏,青年交流將會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板塊。她提到,香港青年人應登高望遠、關心國家、放眼世界,探索各種發展可能。特區政府會繼續做好青年發展工作,幫助青年人抓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機遇。
蔡永基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以及中國啟動新一輪的改革開放,將為港澳的年輕人提供更多「施展拳腳」的平台和空間。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重點發展的區域,香港人去到大灣區其他城市,無論是對氣候還是生活,都能很快地適應。對港澳青年人來說,大灣區的建設無疑會給他們帶來無限的機遇。「香港的年輕人有才能,但無平台和資金,中國方面則可以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同時,香港的年輕人上到內地發展,還可以更多地認識和理解中國,也可以在一些領域帶動或幫助內地人發展。」蔡永基說。
實際上,對於港澳在科創、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中央有關部門在近年來相繼出台了一些便利他們在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比如,符合條件的港澳居民可以在內地申領港澳居民居住證。此外,隨着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大灣區內人員、物資流動更為便捷,「1小時交通圈」正在逐步完成。
「大灣區擴大了香港人可居住的地方,隨着粵港澳交通的發展,『1小時生活圈』可以擴大到廣東省的好幾個城市,居住在內地成為很多香港年輕人的出路。」陳迪源說,香港年輕人以前的心態可能是偏向香港市場,但未來在大灣區工作和生活的年輕人會有所增多。
陳廣漢認為,中國能夠提供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政策優惠和空間,為有理想、有抱負的香港年輕人提供了很多創業和創新的機會。「香港年輕人要有這種眼界,因為目前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環境,都在發生變化,香港人要有國際視野,要抓住到內地發展的機會,而不是局限在小小的空間裏。」
超級聯繫人作用只增不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此前發布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提到,要充分發揮港澳地區獨特優勢,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金融、生態環保及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攜手打造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支持粵港澳共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和聯手「走出去」,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平台,更好發揮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大灣區在國家高水平參與國際合作中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蔡永基指出,香港和澳門是中國的對外窗口,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撐平台的過程中,港澳可以扮演超級聯繫人的角色,一方面可以將國際的企業引進來大灣區,另一方面也可以助力內地的企業走出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多的商機,港澳在其中可以扮演專業的中介人的角色,很多的工程和項目,可以通過香港的企業協助去做。因為外國很多公司和機構信任香港的公司,通過香港的橋樑作用,能夠更好地幫助內地企業走出去。」蔡永基說。
冼鑒軒認為,目前而言,香港對於「一帶一路」的宣傳度不高,只是在政府和商界的推廣活動比較多,而對於普及「一帶一路」的教育,還見不到太多動靜,香港普通民眾對於「一帶一路」倡議的了解還有待加強。香港政府在更多層面上推廣和宣傳「一帶一路」後,可以發揮本身的資源和優勢,去做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
張曉明指出,澳門可以繼續發揮與葡語國家聯系比較密切的優勢,拉動更多葡語國家加入到「一帶一路」建設中來,在中國與葡語國家間的商貿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獨特的平台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可以這麼說,40年的改革開放多虧有港澳參與,新時代的改革開放仍然離不開港澳,並必將進一步成就港澳。」張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