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楚基
在早前立法會會議上,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竟然」被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要求,公開去年至今參與小三TSA全級評估的學校相關資料。為何筆者會使用「竟然」這字眼?因為作為熟悉本港教育界的議員,葉議員理應清楚知道教育局根本不會向考評局索取相關資料,因此教育局又如何公開相關資料呢?再者,葉議員更應該清楚明白到,公開相關資料極有可能造成「標籤效應」,為學校帶來壓力,讓學校走回要求學生操練的舊路。葉議員的要求,真的讓筆者十分奇怪。
自去年起,考評局除了以「不記名、不記校、不收報告、抽樣參加」的形式,從每所公營及直資學校抽選約10%的學生參加小三TSA外,學校也可以自願讓該校全級小三學生參與TSA,並可向考評局索取評估報告。然而報告只會用作教學用途,不應向外界公開,更不會提交教育局。這樣學校便不必擔心遭到壓力,不必強迫學生操練以爭取好成績,而是可以專注於利用報告的詳細數據,全面檢視該校學生的能力強弱項,繼而優化教學模式,最終得益者當然是學生。然而,葉議員現在卻倒過來要求教育局公開相關資料,對此,筆者想提出三個不解。
一不解。葉議員曾於去年4月,透過立法會文件《楊潤雄就小三TSA發表的公開言論》,列出教育界和家長對TSA的五項訴求和質疑,其中一項為:「我們認為該些報告只限該校的校董會及教師團隊參閱,其內容不應向家長、傳媒、教育局各級官員及其他社會人士透露。」而當時楊局長的回應也是認同有關觀點。為何一年不夠,葉議員竟然「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反過來要求教育局公開相關資料?難道他不知道,公開相關資料有機會令學校走回操練的舊路嗎?
二不解。考評局不會向教育局提供相關資料,因此教育局根本不掌握相關資料,這實屬常理。現在葉議員竟然要求教育局公開一些該局根本沒有的資料,這和強迫巧婦為無米之炊又有何分別呢?怎料葉議員非但沒有察覺到自己的失誤,還倒過來批評教育局漠視公開資料的憲制責任,甚至聯同反對派議員聯署去信政務司司長,批評政府拒絕公開資料。這種把所有事情均牽扯到重大原則高度、將問題絕對化的處事模式,根本已完全脫離實事求是的原則。
三不解。教育目的,就是要學生有所得益;要學生有所得益,則必須有良好的教學策略和模式。現時學校可以在諮詢持份者的意見後,自行決定是否需要安排全級小三學生參與TSA,並獲取考評局的評估報告。首先,學校站在教育最前線,沒有人比他們更了解他們的學生是否需要參與TSA,外界不應質疑學校的專業判斷。此外,考評局的報告會詳列該校學生於不同類型題目的表現,學校可根據有關資料,檢視教學的不足,繼而優化教學策略及模式。
筆者希望香港的教育可以回歸教育本身,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學有所成,而不是再將學校標籤化,更不應將教育變成政治角力的籌碼。教育局自去年起優化小三TSA,目的就是讓外界不再標籤學校,學校因此不再操練學生,學生繼而不必承受操練壓力,政策方向絕對是正確無誤的。筆者也期望社會各界,包括熟悉教育範疇的立法會議員,不要再將教育議題政治化,而是與教育局攜手合作,為香港的教育發展、為學校的教學優化、為學生的將來前途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