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放眼大格局參與灣區建設

2019-02-26
来源:香港商报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香港迎來發展新時代。新時代需要以新的視角審視原有的發展路徑、發展經驗,擯棄小心眼,放眼大格局,以更開闊的心胸作出新謀劃。

  伴隨內地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一路行來,香港貢獻大,所得也多。當年內地大門打開,外資逡巡不前,愛國心與創業勇氣兼具的港人篳路藍縷,敢為天下先,在助力國家改革開放的同時,自己也獲利良多。

  但這些年來,香港越來越出現不自信的聲音,不是擔心這,就是顧慮那。就如有關參與大灣區建設,總有擔心香港「被融合」的聲音出現,什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就是「香港融入內地」,就是香港變成「毫無特色的城市」。為什麼不反過來想一想,大灣區更多是內地大門對香港更加開放,是內地9城市「被」香港融合呢?

  港優勢靠競爭得來

  在大灣區規劃中,普通法制度、市場自由度、仲裁制度、會計制度,這些香港的根基不僅不會改變,反而是作為一大優勢發揚光大。大灣區將給更多專業事務所落地降低門檻,大灣區營商、仲裁也將更多採用香港標準,從長遠看,大灣區整體營商環境將向香港靠攏。這難道不是香港規則、香港價值在向大灣區輸出?在深圳前海,有一個細節發人深思,為了貼近香港,營造「更香港」的氣氛,很多標牌、檔居然都使用繁體字。為什麼深圳有這樣的氣魄?為什麼就很少這樣那樣的顧慮?

  不少有識之士指出,香港現在心態越來越趨於保守,這存在於整個社會,對香港的競爭和未來發展非常不利。特別是青年人,追求所謂「小確幸」的安逸,固守小利益的藩籬。生活取態的保守,沒有近慮必有遠憂。指望對方相讓,來得容易就必然愈來愈不思進取。

  凡事不敢競爭,只想少出氣力多得益。於是,眼界越來越窄,格局越來越小,固守眼前利益的算計越來越多,敢闖敢幹的勇氣越來越少。自己的產業發展壯大不能建立在別人不發展的基礎上,有些產業不再具備優勢,就應當果斷轉型,轉向更能發揮優勢的地方。過去香港的優勢都是靠競爭出來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今後也必然如此。就像航運,由於成本劣勢,香港集裝箱吞吐量不斷減少,地位一再下滑,在珠三角區域內競爭力弱化。但是香港航運服務的優勢仍舊保持。從發展趨勢看,完全可以像倫敦那樣以航運服務業為重點,同時繼續發展大灣區、珠三角其他港口難以具備的轉口航運,香港就會繼續保持航運中心地位。大灣區、珠三角航運業越發達,對航運高端服務的需求就越大,香港的競爭優勢、中心地位就會越加穩固。

  自身規劃也應跟上

  心態轉變,格局轉變,思路就會轉變,很多現在看來劣勢的地方就會重新發現,換一種角度看,處處是優勢,處處是商機。比如天水圍,現在是香港的「第三世界」。站在港島看,確實如此。香港原有的規劃,一直是以香港島為中心向外圈延伸。離港島越遠,價值越低。但從大灣區的角度,從融合發展的角度,會發現,這不是深港結合的核心地帶嗎?是大灣區的核心地帶嗎?如果我們把深港攜手發展創科產業當做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去看,就會發現,天水圍是離深圳最近的地方,是結合優勢體現最佳的地方。未來深港之間通關會更加便利,河套科技園的發展會帶來更多初創企業,會引來更多國際高端人才,現在還是一片荒地的河套區域未來很可能就是人才匯聚之地、資本匯聚之地。香港人眼光應當改變,規劃也應當相應改變,接近深圳的香港新市鎮應重新審視價值,按大灣區帶來的發展趨勢去重新規劃。

  目前還有不少人關注到港珠澳大橋的車流不足問題。從趨勢看,這有賴於內地更加開放,比如放開港澳車輛進入內地。從更長遠來看,更有賴於未來兩地車輛都更加自由來往,比如內地車輛過橋後將車輛停在指定位置。因此,香港自身的規劃也應當跟上,一方面盡早與內地協商開放措施,另一方面也從自身出發,把不利於車輛過橋的問題梳理清楚,加以解決。怨氣、指責解決不了問題。融入大灣區建設是趨勢,但如何融入,香港有條件做得更好。

  大灣區規劃宏偉,各行各業無不摩拳擦掌,願香港各界多以進取心態討論規劃,以開放格局研究問題,以大膽創新的精神積極推進,為香港,也為自己開闢出新天地。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