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宜加碼支持中小企

2019-03-01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中小企業總會會長 劉炳均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27日發表他在現屆政府的第二份財政預算案,目標是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及利民生。預算案共199段,詳述他短中期的財政理念,涵蓋土地房屋、經濟發展、人才培訓、改善民生及青年前景等問題。在支持中小企業方面,特區政府有以下措施:一,寬免2019至2020年度的商業登記費;二,「科技券計劃」的資助上限增加到40萬元;三,BUD專項基金注資10億元並且擴大資助地區到與香港有自由貿易協意的經濟體;四,優化「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的特別優惠措施,包括降低擔保費50%;將最高貸款額增加至1500萬元;將貸款擔保期延長至7年及延長申請期至2020年6月底。這些措施可以紓緩業界的財政負擔,但方向及力度仍然不足。

  拓智能生產 助工廈翻新

  香港經濟傾重於服務行業,令受累製造業萎縮而北遷珠三角的港資企業,又受到內地嚴苛法例及中美貿易紛爭而陷於困境。筆者十分支持特區政府撥款20億元,成立「再工業化資助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智能生產線,並安排生產商在大埔工業村及將軍澳工業村生產,申請細節由創科局敲定,預算案建議下半年推行。所謂智能生產,即數碼化及自動化,不需要大量勞動力及廠房,甚具成本效益。筆者建議優先考慮有潛質的港資企業回流,資助智能生產,其產品要出口外地及符合CEPA要求,免稅返銷內地。BUD專項基金以一比一配對形式,提升品牌及生產力,規定內地上限100萬港元及東盟地區100萬元,合共200萬元。預案算建議受惠地區擴展至與香港有自由協議的經濟體,上限200萬元而連同內地上限100萬元,合共300萬元,有助開拓新市場。如果BUD專項基金再度放寬,容許回流的港資企業申請,可以加速香港的工業化。

  筆者認為要配合智能生產,特區政府亦要提供優質廠房,鼓勵業主翻新工廈作工業生產,包括修葺外牆、安裝快速升降機、裝置後備電源、加設先進衛星通訊及集中處理廢物及排放等。特區政府可以採取以下優惠措施:一,工廈翻新後,業主永久豁免差餉地租;二,免費提供工廈翻新工程顧問服務;三,免息借貸翻新工程費用(設上限);四,有部分樓層可改作過渡性住房,為智能生產提供勞動力。工廈翻新後,業主只能租予智能生產或其他指定高端工業,但可以收取較高的租金,比活化工廈更具吸引力。

  紓減租貴及勞工短缺困境

  香港的中小企面對租金高昂及勞工短缺的困境,但預算案沒有回應。筆者建議在稅務上為中小企作出寬免如下:一,租金可作雙倍扣稅,例如租金100萬元可作200萬元報稅;二,現時的租金絕大部分包含差餉,所以每季豁免差餉1500元對作為租客的中小企沒有得益,建議業主要在租金上扣除所豁免的差餉,回饋中小企業(可以在租約內訂明);三,再度優化交通津貼及在職家庭津貼,釋放更多勞動力;四,對65歲的退休人士,可以豁免他們的薪俸稅,鼓勵他們再次投入勞動市場;五,全盤檢討輸入勞工計劃,參考新加坡的模式。

  擴闊稅制 擴闊行業

  香港稅基狹窄,因為稅收大部分來自地價及物業交易。預算案預計2019至2020年度的財政收入,有22.8%來自地價,12.1%來自印花稅及3.2%來自差餉,約40%都是直接與金融及地產有關,而部分的利得稅及薪俸稅亦與金融地產有關;估計香港財政收入,超過一半是直接及間接與金融地產有關。筆者認為稅收可以有限度調校,但目標主要是改善社會融和及收窄貧富差距,例如特區政府可以徵收主板上市公司的股息稅與內地H股看齊(後者的股息已扣除10%的股息稅)。至於環保稅及奢侈品稅都可以考慮,但目的都是追求一些社會目標,而不是為增加收入。香港要維持一個簡單及低稅率的經濟體系,否則很難與鄰近地區競爭。

  與其說香港稅基狹窄,不如說香港行業狹窄,因為香港的服務業佔GDP的90%以上,而製造業約1%而已。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了「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為香港的工業尋找新方向及為經濟多元化定位。筆者認為這是一個有建設性的組織,但執行時不能墨守成規。委員會不應太集中於高科技的產業,因為這並不是香港的強項,而且投資不菲。香港有很多優勢可以加以利用,例如香港是世界「長壽之都」,男女平均壽命最長。香港投資推廣署可以發揚這個美譽,然後吸引國際有品牌的藥廠來港生產藥物及健康補充食品。農業生產及自動化也應該列入討論範圍,這不單是經濟問題,也是全民健康問題。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