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近年內地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平台興起,掃碼支付、網上支付等消費模式日益普及,不少城市都基本實現了「一部手機走天下」的無現金生活方式。據中國人民銀行今年3月發布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電子支付業務超過605億次,金額高達277萬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電子支付市場是從2013年才開始井噴式增長,短短5年多時間,已發展成電子支付滲透率全球第一的國家,總規模百倍於美國。這令不少海外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等羨慕不已,並紛紛仿效,希望吸引中國遊客的同時,也同時改變本國的傳統消費模式。不過,電子支付風行也衍生出不少社會問題,值得關注。
拒收現金 遊客不便
電子支付引發的問題中,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導致大量商戶「拒收現金」。時常北上消費的港人可能也早已發現,近幾年內地新開業的餐廳、便利店和大商場內的美食廣場等,越來越多只設掃碼收費,不收現金。店員亦會向顧客解釋稱:「這是公司規定,不讓職員有現金過手。」這對商戶來說,是一種方便,但對沒有支付寶或微信支付的消費者和遊客來說,卻是極大不便。
商戶不願收取現金,是為了避免保管大量現金,同時亦想省卻送存銀行以及擔心收到假鈔。可是目前在內地申請阿里巴巴的支付寶或騰訊的微信支付,都需要內地銀行戶口,這已令許多港澳居民感到麻煩,更別說來旅遊的外國遊客了,試問有多少外國人會為一次來華旅遊而申請中國的銀行戶口呢?
此外,現在中國仍有不少農村民眾未有接觸過智能手機,就算在城市亦有很多老人家未懂得使用,大量商戶拒收現金,對他們的生活造成甚大困擾。根據騰訊社會研究中心和中國社科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去年合作研究的《中老年互聯網生活研究報告》顯示,僅有17.4%老年人經常使用電子支付系統,即有超過八成的老年人不經常或不懂使用電子支付,變成弱勢族群,有學者更將這批老人家稱為「電子難民」。
不少長者吃盡苦頭
最近網上有一段視頻,講述兩名內地老人家的遭遇,令人揪心:其中一人因不懂如何上網購買火車票,六次拿現金去火車站仍無法購得回家的車票,還被售票員冷冷地回了句「你要去網上看」,老人徬徨無助之下,就向車站的工作人員哭跪,哀求可用現金購得一票;另一名長者在超級市場買東西,付款時職員拒收現金,表示要用微信支付或支付寶結帳,長者稱他不懂這些,只懂用現金,但職員堅持拒收,長者情急下,拿貨品扔下現金就離開,結果被人抓住,還報警指其盜竊。
每個時代都會出現不同的科技進步,每一次進步,都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過科技進步也要讓社會有一個適應過程。推行電子支付亦應一樣,去得太快,有部分人跟不上,亦有些環節未能銜接,那就該設法補救,不能掉以輕心。電子支付無疑為百姓生活提供了不少便捷,但同時也應兼顧社會上不同族群的生活需求,不能因發展科技而忽略了老年人生活上合理的需求,令他們變成社會的「邊緣人」。更何況人民幣是中國法定貨幣,在自己國家境內使用而被拒收,說出來也滑稽。
推儲值卡便民利商
其實,政府也看到問題所在,故中國人民銀行於去年7月曾發出通告,規定任何單位或個人均不能拒絕接收現金,否則將依法判處行政警告和罰款等。換言之,商戶拒收現金,已觸犯法例,只不過由於情況太普遍,大家習以為常,很多商戶依然故我。
筆者認為,內地當局對於拒收現金的現象必須正視,除了應加強監管和執法之外,亦可參考香港的「八達通」,推出類似「八達通」般不需要綁定銀行戶口的儲值卡,具備即時付款及隨時入款增值的功能,既方便沒有電子支付戶口的消費者(包括遊客及不懂使用智能手機的長者等)使用,又可消除商戶擔心收到偽鈔的疑慮。
長期來說,內地相關部門應鼓勵銀行加快發展與國際銀行接軌的非接觸式支付系統(類似Visa payWave和MasterCard Contactless等),使外國遊客只要拿在其本國申請的信用卡,便可於中國進行快速支付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