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港遊行現象?

2019-07-16
来源:香港商報

   任何遊行示威,都只是一種表達訴求的政治方式而己,任何示威遊行都只是代表某種利益訴求而已。在多元社會如香港,所有有組織的團體也只能代表組織成員的共同利益,即使是政府,也只能稱得上是代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哪怕是英國或美國那樣老牌的民選政府,都無法稱得上是代表全民利益,更何況是個別利益集團(interest groups)與個別政黨。遊行示威作為一個非正常的政治手段,在政治學上還把其歸類為負面的政治行為,有破壞政治穩定的後果,因此在評估投資環境的指數中,越是出現頻密的遊行示威,尤其是示威時發生暴力事件,評價便越負面,投資意欲便愈低。任何社會只要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金融、社會治安、就業機會、財產安全、醫療衛生,各種人權自由包括新聞、言論、通訊、遷居、旅遊、人身安全等等條件,都能做到令人滿意,即使不是百分百滿意,只要能有機會將長補短,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認同體制,不會選擇體制外的遊行示威去表達訴求。

  須看不遊行的人數

  香港作為一個擁有人口七八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會,加上非香港居民的流動人口包括外商與旅遊人口,少說也有千萬常年人口在港生活。如果香港生活或生存條件真的叫人無法接受而非走不可,或非要造反革命不可,哪還有1997年以來持續繁榮安定的成就?安定繁榮既持續不斷,已足夠證明在港生活的絕大多數,少說也有八九百萬人,是對香港的生活條件感到接受的,否則還會有22年的繁榮安定,經濟競爭力還不斷得到世界排名的前五位以上嗎?

  要正確去解讀「6.12」以來兩次出現大遊行,不能只看遊行的人數而不看不遊行的人數,就算是兩百萬人出來遊行,也只不過佔常年人口的兩成而已。因此要正確看待遊行人數,首先要看其人口比例,茲分析如下:

  第一,即使說示威人口佔總人口兩成(按:這只是反對派的說法,分明報大數),若用這兩成人口對比八成不示威人口,前者在「6.12示威」以後,情緒非常亢奮,接不斷號召全城罷工罷市罷課,但是後者的八成人口不為所動,這說明他們不認同大遊行,否則之後便會緊接走出300萬、400萬,以至500萬,搞到全城一切正常生活停頓,一切管治制度失效,警察束手無策,政府引咎辭退,在強大五六百萬人壓力下,無政府狀態立即出現。由此可見,其他至少800萬人堅持不上街,以靜制動,這正是他們心中強大的「安定繁榮」的訴求所使然,也正是他們不認同大遊行。總之,要正確看待大遊行,不要只看遊行而不看不遊行的主流人口,這些不遊行的人口也有所堅持,不為所動便是最好的堅持。

  第二,即使是大遊行,他們打出的口號是所謂「反送中」、反「逃犯條例」,這樣的訴求也只是代表對中國內地有負面看法的人群,反之,對中國內地有正面看法的人群就在建制派及其支持者已為數不少,最少也會是等量齊觀,因此要正確看待大遊行,只要注意其反修例的訴求,便可知道問題不難化解,政府也看到這點,因此特首才會在「6.12」後馬上宣布叫停修例的工作,大遊行因此也失去了他們的遊行「火力」,不得不另找藉口,如反對警察「過分用武」,「要林鄭下臺」等等。但兩次大遊行之後的遊行人數也應聲而落。

  第三,大遊行中和平示威的人眾多,但在遊行之後出現的攻佔政總與立法會大樓的暴力事件,說明在「大遊行」隊伍中有暴力衝動的群眾,他們對政府對內地深懷敵意,尤其是其中摻雜了「港獨」的一群,更是如此。這些人早在「佔中」時已亮過相,這次更借重大遊行的聲勢為自己造勢,但他們仇視警察而衝擊警隊的極端行為,尤其是攻入立法會大搞破壞之舉,都是他們為數約萬人的行動,與大多數遊行人士無關,否則便不會散去,而會留下來同聲同氣搞破壞了。因此,正確看待大遊行便要和少數搞破壞的一群有所區別。

  香港有自由有人權

  如果能接納上述三個正確看待大遊行的觀點,當政者包括特首與行政會議各要員,還有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與建制派政黨,便不會大驚小怪,更不會以為政治末日已到。只要泰然處之,只要好好維護香港主體人口的福利,做好體制內的工作,維持住香港安定繁榮,所有過去22年所見到的示威遊行,都只是小插曲,也因此證明香港的自由已受到最大的保護。不是嗎?連遊行的自由都能得到自由發揮,自由放任,誰敢說香港沒自由沒人權?

  鄭赤琰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