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三天可见》:新型访谈实验

2019-11-06
来源:

  新一季《奇葩说》开播,没有姜思达的身影,就像他与谢娜半真半假开玩笑说的,与前公司闹掰了。所以,他不来《奇葩说》,米未出品、他主持的短视频“少数派报告”《透明人》也不再更新。姜思达以“姜思达工作室”的新身份重新活跃在综艺圈,除了在《陷入姜局》中放飞自我外,最新他主持全国首档明星社交实验《仅三天可见》播出,节目中姜思达将分别与八位明星嘉宾展开为期三日的相处,做贴近观察与深入访谈。目前节目已播出两期,第一期的嘉宾是谢娜,第二期的嘉宾是池子。

 

  《仅三天可见》海报

  《仅三天可见》标榜称“全国首档明星社交实验”,之于其他的访谈类节目,《仅三天可见》是否真有所突破?

  突破访谈的空间与时间

  说起访谈类节目,可能观众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艺术人生》《鲁豫有约》《超级访问》《杨澜访谈录》《可凡倾听》《非常静距离》,等等。这些代表着的是传统访谈类节目的形态,即演播室访谈。在一个固定的访谈场景里,一个(或几个)主持人、一个(或几个)嘉宾围绕着一个大致主题展开对谈,台下还坐着不少观众,偶尔参与互动。

 

  已经停播的《超级访谈》

  只是近些年来,传统的演播室访谈已愈发不受欢迎。除了网络时代的冲击与年轻观众审美的变迁外,演播室访谈也有诸多局限,比如访谈形式单一、访谈套路化、节目同质化、嘉宾资源被透支等等,所以不少演播室访谈已悄无声息地停播了,少数的几档节目也大多收视率惨淡,反响寥寥。

  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访谈类节目在崛起,它们在节目的形态上做了诸多变革。首要的是,对访谈场景的突破。

  演播室访谈局限于演播室或某个固定的访谈场所,访谈以主持人为中心,在有限时间内做一问一答。表面上看访谈很自在随意,实际上因为空间的限制或主持人的能力不足,受访者可能会有紧张、警惕或排斥的心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比较有限。

  但互联网时代的访谈,大多选择了开放式的场景,结合了纪实类真人秀的拍摄方法,访谈空间可能是受访者的家里、工作单位,或者是深入嘉宾的社交与生活,贴近观察,随时发问,最后再将碎片化的对谈剪辑成完整访谈。

  比如鲁豫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鲁豫走进大咖的生活去访谈;易立竞的《立场》,虽然仍旧有相对固定的室内访谈,但它同时也不断将受访者带进各种环境中去,像带俞灏明到死亡体验馆体验焚化,带王佩瑜到汶川遗址,带海清到她的童年住所;华少的《今夜九点半》,则是特定夜晚登门造访;许知远的《十三邀》,主持人与嘉宾的沟通场景也非常多元化……场景变化,凸显的是受访者的主体性,让受访者的状态更为舒适和本真。

  《仅三天可见》亦然。它也走出了传统演播室访谈的封闭空间,姜思达会在三天时间里跟着访谈对象工作、生活,记录其真实状态,并“在社交中对谈,于对谈中社交”。像首期他跟随着谢娜飞到长沙,陪着谢娜工作,第二天陪着她健身,并参与了谢娜的一场朋友聚会,第三天与她一起滑冰。

 

  第二天,姜思达与谢娜一起去健身

  打破传统演播室访谈的空间限制,极大丰富了访谈类节目的信息量。比如鲁豫的《大咖一日行》中曾到珠海格力总部拜访董明珠,其中有一幕拍到了董明珠对手下发火,董明珠直接让手下“下去”,还说“不把你们撤了才叫怪”。之后对谈中董明珠讲到,她不跟员工太亲近,以杜绝不良的圈子文化。因为有了现场那一幕,对谈中的这句话才给予了观众“眼见为实”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这是传统演播室访谈很难达到的效果。

 

  董明珠发火。进入访谈者的工作与生活中,访谈会有一些更直观的发现

  在《仅三天可见》中,第二天姜思达与谢娜一起去健身,健身完谢娜带姜思达去了一家咖啡馆。谢娜提到,她怀孕期间唯一一次工作,就是在这家咖啡馆里拍摄。接着谢娜就谈到了自己得知怀孕时的反应,那种难以言表又极度克制的喜悦。事后姜思达总结道,也是在这一刻,他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谢娜,一个慢下来的谢娜。这就是打破访谈空间的意外发现。

 

  谢娜谈到,得知怀孕那一刻那种诚惶诚恐的心态,担心自己的尖叫会把孩子吓跑了。是非常真实的心态

  除此,打破访谈空间还可以提升访谈节目的可看性。传统演播室访谈镜头语言非常单调,与其说是“看访谈”,不如说是“听访谈”。访谈空间被打破,加入了真人秀元素,就可以丰富访谈场景,丰富画面元素,丰富镜头语言,更加鲜活、灵动。

  不过,访谈空间的突破,不是《仅三天可见》的独创。《仅三天可见》可以称为创新的点是,它的“仅三天”的概念,即主持人跟随访谈嘉宾三天时间,在三天时间里观察,“第一天用镜头感行事;第二天,镜头感加一些疲惫;第三天,爱咋咋”,最后达到一个比较深的立意,“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连续三天跟访,的确有助于消除发问者与访谈对象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只是就目前看来,《仅三天可见》目前在“仅三天”的开掘不够,三天里给观众的有效信息量很少,有时还不如鲁豫的“一日行”。比如第二期,第一天池子陪同姜思达参加了一场开放麦表演,第二天姜思达参与了池子的一次私人社交,第三天俩人直接在户外访谈了。

  姜思达的“三天”,并非实时陪同,似乎只是某些时段姜思达出现,拍摄一些素材后,各回各家,这样一来,“三天”从陌生到熟悉、从戒备到放松的过程并没有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哪怕姜思达说自己更放松了,观众也不太能感同身受。

  主观化的访问视角

  传统的演播室访谈,对于主持人的立场要求是严谨、客观、中立,可以有尖锐、甚至带有冒犯性的提问,但不建议主持人带有偏见的评判。像易立竞的《立场》虽然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但节目的价值立场仍旧是“深谈”与“倾听”,选择以“硬核发问”逼近真相,而不是代替观众评判。节目宣称的是,“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

  许知远的《十三邀》在2016年5月17日播出第一期后,其访谈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许知远不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客观的发问者,相反,他的定位是“笨拙的发问者”。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见”,节目的标签是“看世界,带着成见”,“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他既对流行的一切提出质疑,又试图在对话中找到合理性。比如他访谈马东时说自己不喜欢《奇葩说》,他认为李诞的那种“我什么都行”是浅薄的。许知远会直接对着镜头说他的困惑,也对嘉宾直言不讳。

 

  《十三邀》不掩饰发问者的成见

  《十三邀》刚出来那会,质疑不断,不过做到今年第四季,越来越多观众认可了这一形式,它也为访谈类节目带来了鲜明的不同。

  首先,发问者的主观视角,有助于让访谈从“你问我答”,变成双方观点的交锋与碰撞。当然,这对于发问者和受访者的要求都很高,双方都是高手,就是高手过招的精彩,像最近一期《十三邀》,许知远对谈陈冲就非常好看,这属于两个“文化人”的交流。对比下鲁豫《大咖一日行》中对陈冲的访谈,就主要还是对“明星”陈冲的访谈。

 

  许知远与陈冲对谈

  另一方面,发问者的主观视角,也充分彰显了发问者的个性特征。适时插入的点评或总结,代表的是发问者的观察与感受,它也能直观地体现出发问者的水平与层次。发问者的感受是否坦率?是否细腻?是与众不同还是陈词滥调?好的发问者,他的点评既可以帮助观众审视一些被忽略的细节,深化访谈的内涵,同时也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让观众与发问者一样,不是对受访者的说法照单全收,而是多了一个审视和疑惑的视角。

  像《十三邀》已经与许知远深度绑定,这档节目有着浓浓的许知远气息,带有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自傲、扭捏和某种“装腔作势”,它有时有令人惊喜的深刻发现,可有时许知远的清高自怜也让人觉得“讨厌”。

  之所以花费笔墨谈论《十三邀》,是因为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里的发问立场与许知远非常相似,姜思达带着困惑出发,访问过程中大量穿插着姜思达对受访者的感受及点评。可以说,姜思达访问嘉宾的同时,摄影机也在访问他。姜思达是适合这种节目形式的,在《奇葩说》与《透明人》种,姜思达已充分体现出了他的思辨性和强烈的感受能力——细腻、敏感、坦率、具有同理心。

 

  《仅三天可见》中很多时候,是姜思达对着镜头讲述自己一天来的感受和发现

  《仅三天可见》第一期访问谢娜,谢娜并不是姜思达理想的访问对象,原因是他与谢娜是熟悉的,他甚至将谢娜认为是自己的“恩人”。这种过于鲜明的主观立场,导致了姜思达无法“挑战”谢娜,或者说,在访问时他的心理位置是低于谢娜的,节目的最终效果是“仰望谢娜”,以至于有观众认为节目是对谢娜的“洗白”。可见,过于主观化的视角是有利有弊的。当主观立场压倒理性判断时,节目就会显得不好看。

  即便如此,对谢娜的访问依旧有亮点。比如访问谢娜之前,姜思达坦言,“如果不记着她所谓帮你那件事,如果不记着她功成名就,你能否喜欢她”。也即,姜思达知道,自己喜欢谢娜也许是因为那两个前提:她帮过自己,她很有名。虽然访谈的结论是,姜思达喜欢她,但发问者能够坦白这个困惑,哪怕是赞美式的访谈也不会成为《艺术人生》。

 

  有这一份反思,是难得的

  第二期对池子的访谈,比谢娜这一期好了一点。一方面,虽然节目依旧没有呈现出“三天”的信息量,但最后一天访谈池子第一次在节目中谈到他的家庭遭遇,是他“三天”来打破心防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姜思达与池子没有那么“亲近”,在心理上更为平等,所以第二天池子带着姜思达去参加《脱口秀大会》许多成员在场的私人野餐,姜思达感受到了真实的尴尬和“不开心”,他没有融入进去,也不试图融入。这一刻,有达到节目所谓的“挖掘当下年轻人的社交心态”的目的。

 

  不掩饰不开心

  《仅三天可见》还有一个亮点设计,就是每期节目末尾,有一个“两真一假”三个问题的问答。姜思达与嘉宾互问三个问题,回答两个真、一个假。固然真真假假仍旧是雾里看花,但形式上的创新蕴含的八卦容量,有时不亚于一小时的八卦访谈。

 

  三个答案里两真一假,真真假假观众只能去猜

  总的来说,《仅三天可见》近乎姜思达版《十三邀》,这两档节目,都是发问者大于节目本身,发问者塑造节目个性,脱离了许知远和姜思达,节目似乎就无法成立了。差别在于《十三邀》更多是时代与文化的困惑,它的立意更大一些,偏向于深度思考;《仅三天可见》关注的是明星作为普通个体时的状态,并以此来透视年轻人的社交,轻浅轻巧。《仅三天可见》没那么好,但还有姜思达。 (曾于里)

[责任编辑:董岳昕]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