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港16條利港人創新天地

2019-11-12
来源:香港商報

  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图:新华社

  作者:學研社成員 吳桐山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北京出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會議通過了三大類、16項普及惠民及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到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給愛國愛港的香港人融入大灣區指明了道路、開拓了路徑。

  我一貫反對單方向理解這些惠港措施,應該將其理解為大灣區內的惠民措施。也就是說,措施的落實必須是互惠互利的,而不可能是單單對香港一方有利的。

  順應內地加大開放力度

  試舉兩個例子,其一,普及移動支付。過去香港居民如果要使用內地支付寶、微信錢包等十分方便的支付方式,必須要開立內地銀行戶口,然後綁定電子錢包。最新措施容許以非內地銀聯卡綁定支付寶或微信錢包,同樣可以使用,據說微信錢包甚至可以綁定國際信用卡。如此一來,對於港人北上消費玩樂,固然方便得多。但與此同時,對內地電子支付向國際市場推廣大有裨益。事實上,支付寶、微信早就走出國門,在日本、歐洲等地被大量商戶採用,但說實話,那些商戶只是衝近年洶湧而至的內地客而來,方便內地遊客埋單,這與內地電子錢包真正走出國門,意義還是不一樣的。要外國人也能方便地使用我們的電子錢包,開放綁定境外銀行戶口和國際信用卡,是最直接的方式。

  其二,容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港資醫療機構使用在香港註冊的藥物和醫療儀器,這固然大大方便居粵港人在內地就醫,同時也對促進內地醫療進步有作用。對於大灣區內的患者也是重大利好,可以更為便利地採用香港的註冊藥物。

  以互惠互利的角度理解這些惠港措施,是要將這些措施理解為內地加大對外開放的一部分,是順應國家政策的;同時也是為了促使港澳居民不要覺得這些政策是「老奉」,而應該更多考慮自身可以對大灣區作出的貢獻。

  16項措施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惠及港澳居民的政策措施;第二類是協助香港專業界別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政策;第三類是配合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科技創新中心的政策措施。但普羅市民最關心的仍是第一類措施,以筆者的親身經驗而言,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港澳居民子女的教育問題。為什麼這樣說?

  首先,很多便利港人的措施實際上已經落實。例如買樓,港人早就可以在深圳、東莞、珠海、中山等城市買樓,每一個回鄉證可以買一套住宅,對於想投資大灣區的香港市民,在幾個主要城市都能各買一套樓,投資額已經很大了。要考慮在一個城市例如深圳持有多套住宅用來收租的,恐怕已經是富豪級別,不是一般小市民考慮的事情。

  讓香港居民異地開立內地銀行帳戶,本港也早有銀行推出類似服務,現在想開立內地銀行戶口基本是沒有困難的。

  至於建立跨境理財通,現在回鄉證持有人已經可以在內地開A股證券戶口,買股票、基金早就沒有困難。不少理財平台例如陸金所,早就接納用回鄉證開戶。要跨境理財,無論是港人北上還是內地南下,過去幾年已經蔚然成風。真正要落實的,應該是將其制度化,讓跨境理財更有保障。

  教育政策落實是難題

  但港澳居民北上發展,子女教育永遠是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與買樓、銀行戶口、跨境理財不同,這些都是一盤生意,國家開放可以做港澳客,內地相關業界求之不得。但公立教育不是一盤生意,開放多一些人可以入讀內地公立學校,教育部門恐怕只會覺得壓力山大,而不會覺得很開心。所以在落實上,教育面臨很大考驗。以深圳為例,人口持續湧入,中學學位本身就十分緊缺,福田區日前就舉行「雙十工程」集中開工啟動儀式,新建10所高科技預制學校和10所高密度永久校舍,預計新增學位超過3萬個,不知是否已計算港人北上在內。

  筆者日前才查詢過深圳教育部門的說法,港人父母其中一方在內地有工作和住所,只要有社保證明,子女本身就可以參與小學的積分入學。但如果子女本身不在深圳讀小學,想入讀深圳的初中,暫時仍然有困難。

  過去數月本港社會動蕩,大學、中學更是其中磨心,筆者身邊的人,不少都希望子女可以北上升學。對於有心北上發展的專業人才而言,子女教育更是必然的考慮點。期望內地地方政府在落實便利港澳居民子女教育上設置更寬鬆的條件,讓港人融入大灣區無後顧之憂。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