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或許正是因為這麼多好電影,這個即將過去的2010年代被拉得很長很長,顯得格外難忘。

圖片來源@unsplash
2010年伊始,全國各地突然有一大批影迷,冒着嚴寒驅車或者搭乘火車、飛機奔赴東莞,參加一場特殊的“朝聖”——東莞萬達影城華南MALL店,擁有當時全亞洲地區最大的IMAX銀幕,在內地IMAX影廳屈指可數的年代,這家影城被很多影迷視作是觀看《阿凡達》的“最佳選擇”。

《阿凡達》國內最終收獲13.4億票房
據媒體報道,當時每天早上都會有大批市民、影迷到華南MALL店門口排隊等候購票,黃牛票一度被炒到了七八百乃至上千元,瘋狂程度完全不亞于今年的《復仇者聯盟4》。而為了方便全國各地觀眾,一些資深影迷還在網上做起了“觀影地圖”,分析各個地區品質比較好的影院。
這番火爆,大大超出了許多從業者的想象。
由于彼時內地元旦檔、春節檔相對冷清,所以很多人起初並不看好該片。“沒想到點映後電影一下子火了。我記得當時天津站旁邊有個影城在三樓,排隊買票的人一路排到了一樓。”一位資深影投管理者告訴毒眸,《阿凡達》的橫空出世給冷清的1月影市添了一把火。
那年我正在南方的一座小城念初中,市里僅有三四家電影院,不少影廳的設備還極其簡陋。以至于環境較好的影院,隨隨便便一張3D電影票就漲到了七八十元或上百元,對生活費有限的中學生來說簡直是天價。于是我就這麼遺憾地錯過了這場盛會,進而錯過了“見證歷史”的機會。

網友曬出的《阿凡達》電影票
彼時的我自然不會想到,《阿凡達》不僅點燃了一個寒冷的冬天,它還撬動了歷史。
《阿凡達》是整個2010年代,在內地上映的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也是過去十年里最先掀起全民觀影熱的一部影片。以此為節點,內地市場迎來了電影基礎設施的快速增長期,購票的方式、營銷的思路被極大“改造”,春節檔得到了充分激活、成為了內地影市最重要的“動力源”。
受到這些變化影響,之後的十年里,進電影院觀影逐漸從一種相對小眾的娛樂方式衍變為了全民娛樂,中國也超過北美成了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而我則因此成為了電影愛好者與電影產業記者,從各個角度見證了中國電影的“黃金十年”。
十年前的冬天,《阿凡達》就像一只蝴蝶,煽動了它的翅膀。
一
《阿凡達》給中國電影带來了許多改變,其中之一便是基礎建設。
作為一部史詩級的電影,《阿凡達》在全球范圍內80%的票房(超過22億美元)來自3D銀幕,很多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目的,就是想一睹更立體、真實的視覺影像。然而彼時內地的影市基礎設施,並沒有辦法滿足大批觀眾的觀影需求。
2010年1月6日下午4時30分,當近500名影迷興奮地涌入東莞萬達華南MALL店時,卻被告知設備出現了故障。由于現場有很多人耗費了數個小時才抵達東莞,因此突如其來的事故瞬間點燃了他們的怒火。在觀眾與影院僵持了近4小時,影院經理兩度下跪、保證全額退票並加200元路費補償後,才勉強平息眾怒。
除了放映質量問題,更重要的是數量堪憂。截至到2009年底,中國內地不過只有640多塊3D銀幕,和大眾的觀影熱情根本不匹配。因此在《阿凡達》上映後的一個月內,內地又多出了330塊3D銀幕,並由此加速了內地影院數字化改造的進程和新影院的建設。
到了2010年1月底,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則將相關建設的迫切性大大拔高,提出“2009年至2012年基本完成地級市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完成部分縣級市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2013年至2015年基本完成縣級市和有條件縣城的數字影院建設改造任務”。

《關于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自這一時期開始,中國內地的銀幕和影院數便有了指數級增長。2009年,全國的銀幕總數僅有不到5000塊,但到了2012年時這一數字便接近1.5萬、2015年時超過了3.1萬。拓普智庫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正式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銀幕數最多的國家,2018年年底時(近6萬塊)已經比美國多出了2萬塊銀幕。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過去幾年銀幕和影院的過快增長,其實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資本的不理性和行業不成熟的影響,而後也带來了諸多行業亂象和隱患,但不可否認的是,影院的建設讓更多人有了接觸大銀幕的機會,也為中國電影產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種變化,從2010年起就已經有所顯現。這一年,全國的觀影人次達到了2.85億,同比上漲了35%,而因為票價也有所上漲,因此內地總票房也首次突破100億,同比增幅超過了40%——其中《阿凡達》一部電影就斬獲了13.28億、票房佔比超過13%,成為內地票房冠軍。
除了《阿凡達》,2010年里很多好萊塢電影同樣大放異彩。《盜夢空間》賣到了4.6億,成為了當年的話題電影,諾蘭自此成為了很多內地文青的心頭好;一帮老打星拍的《敢死隊》賣了2.19億,從那之後批片便在中國成了一個熱門生意,批片價格也迅速在此後的短短幾年間翻了好幾十倍;《鋼鐵俠2》也賣到了2億元、成了新聞,而當今年鋼鐵俠謝幕時,《復仇者聯盟4》一天的票房就超過了2億……

“鋼鐵俠”是如今影響力最大的超英之一
對于國產片來說,這一年的榮光依然屬于老一輩的創作者們:姜文的《讓子彈飛》票房6.61億,這是他迄今為止傳播度最廣的電影;《讓子彈飛》的男主之一葛優也在這一年三開花,還出演了陳凱歌的《趙氏孤兒》(1.91億)和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4.81億);馮小剛成了當之無愧的年度最大贏家,他的另一部作品《唐山大地震》賣了6.73億,是年度華語片冠軍——但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斬獲這一殊榮。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票房達到9000萬的《葉問》,續作《葉問2:宗师傳奇》在2010年則賣到了2.34億,“葉問”這個IP正式打響,而這樣的成績幾乎是港式武打片最後的榮光了——在內地電影越來越火的這些年里,武打片已和整個香港電影一起走向沉寂。當這個黃金十年即將完結時,《葉問4》也上演了告別之作,還因為某些原因在改檔上鬧了烏龍,更叫人為這場落幕唏噓。
2010年唯一不那麼順遂的老牌導演,或許要數國师張藝謀了。多年來,他首次在票房上栽了大跟頭,《山楂樹之戀》票房僅有1.43億、在當年排名第16。這部作品被很多人所記住,是因為捧紅了周冬雨。她不僅是首位90後“謀女郎”,還在幾年後成了首位90後金馬影後,歷史的更替大概從這時就已經開始了。

《山楂樹之戀》
不過風水輪流轉,一年之後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以6.09億的票房成績,成為了2011年華語片冠軍(年度冠軍是10.81億的《變形金剛3》)。但和一年前的馮小剛一樣,自那之後張藝謀在票房排名上再也沒有達到過這樣的高度,而《金陵十三釵》的女主倪妮,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位被張藝謀電影捧紅的“謀女郎”。
《金陵十三釵》之外,2011年的國產片總體表現有些不溫不火,沒有太多現象級的爆款出現。不過這年的一匹黑馬,卻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靠着光棍節營銷戰略,小成本愛情片《失戀33天》賣到了3.57億,是當年成績第四好的國產電影。往後幾年,愛情輕喜劇都是市場上頗受關注的一個類型。
而要說到《失戀33天》對中國電影最大的貢獻,大概是讓整個行業看到了營銷的力量。有某營銷公司的老板曾告訴毒眸,《失戀33天》的“以小博大”,徹底顛覆了行業對于營銷的認知、讓很多片方開始重視起其效用:“一直等到《失戀33天》的出現,才算是給行業做了一個好的示范,光吆喝沒用,得選擇對的方法。”
中國電影的大營銷時代,就這麼開始了。
二
2012年,國產片和進口片當中,各有一部划時代的電影誕生。
在經歷了四年多的鋪墊後,漫威推出了“漫威電影宇宙”的首部階段性作品《復仇者聯盟》,成為了當年全球電影產業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該片在中國內地賣了5.68億元,不算多誇張的成績,但卻讓“復仇者”的概念為更多路人所知曉,進而為該IP日後一系列令人震撼的票房紀錄做好了鋪墊。
國產片的“新時代”,則是由《人再囧途之泰囧》開啟的。當年的《人在囧途》以小博大成為了黑馬,主演徐崢在自己的處女作上巧用了該片的熱度,在好口碑和賀歲檔的助力下,带動了近4000萬觀影人次,並最終以12.67億的成績带動華語電影走進10億+的時代。
憑借該片,徐崢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奪得年度票房冠軍的70後導演,打破了2002年以來第五代們對于票房冠軍的“壟斷”。但《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意義,絕不是徐崢本人以及這個IP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又一次極大地激活了內地的電影市場。

《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21天後總票房累計破10億
當年《阿凡達》上映的時候,由于票價、設備限制、進口片下沉難度大等問題,實際所覆蓋到的觀影人群其實有限,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大熱則切切實實带動了很多非活躍觀影人群,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樂趣。
該片的票房突破12億元大關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主演之一黃渤曾和徐崢調侃道:“你一下子把自己放到了人生頂端,以後每段都是下坡路了。”徐崢倒也不以為然,笑着回應道:“這個紀錄很快會被人打破,你信不信?”
紀錄當然沒有那麼快被打破,但新的勢力已經在不斷涌現。次年,單片成績最好的內地導演,是另一位演員轉型做導演的趙薇,她在北電的研究生畢業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斬獲了7.18億元,助她成為彼時中國影史上單片成績最好的女導演。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斬獲7.18億元票房
同一年,還有一位跨界導演格外引人注意,那就是小說作家郭敬明。他的兩部《小時代》累計賣到了近8億元,是當年受爭議最大的作品(還有另一部名垂青史的爛片《富春山居圖》),也讓郭敬明繼抄襲風波後再次被置于風口浪尖。這樣一個並不出彩的系列能在當年大賣,側面說明了內地電影市場的觀眾正在迭代,年輕觀眾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一場行業的變革正蓄勢待發。
而引爆這場變革的“導火線”,其實在《阿凡達》上映時就已經接好了。由于當年《阿凡達》一票難求,所以很多觀眾大老遠地跑到電影院後才發現票已售罄。當時網上常常有人發帖求助:怎麼才能買到《阿凡達》的電影票?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叫做“格瓦拉”的平台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通過格瓦拉,觀眾可以實現線上購票、選座,極大程度上減少了此前觀眾買電影票時的諸多麻煩。格瓦拉就此一炮而紅,也正式開啟了線上票務時代。

隨後幾年,美團、糯米等團購平台進入高速發展期,紛紛開始試水線上電影票團購業務,到2011年年底的時候,全年線上票務購票的票房佔比已經接近10%。看到了市場前景的美團,于2012年將娛樂部門的在線電影票務業務摘了出來,從內部孵化出了一個新的平台——貓眼票務。
貓眼上線之後,接連推出了過不少反響不錯的活動,但讓其名聲大振、為更多用戶所知曉,則要等到2014年的國慶檔。這年十·一,貓眼和寧浩的新片《心花路放》合作,用預售9.3元的低價票吸引大批觀眾前往影院觀影,在助推影片成為年度華語票房冠軍的同時,還開啟了內地電影市場的票補時代,正式打響了互聯網带動電影營銷的第一槍。

貓眼上9.3元的低價票補開啟了內地電影市場的票補時代
往後幾年里,票補一直是整個影視行業的重要話題。據悉,2015年春節檔影片《天將雄獅》上映的前3天,僅貓眼一家就為其補貼了5000萬元,而後幾年更是有“沒1億票補就別來春節檔”的說法。
盡管如今行業里對于票補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它切切實實带來了兩大改變:首先是通過低價票,讓更多的觀眾走進了電影院,讓內地電影市場的發展更快了一步;其次則是讓貓眼、淘票票兩大平台深入到了產業鏈的中心環節,從而带動了貓眼娛樂和阿里影業走向產業腹地,成為了如今行業里舉足輕重的力量,甚至推動了“游戲規則”的轉變。
從那之後,電影便和互聯網走得越來越近。
三
2014年之前積蓄下的力量,在2015年噴薄而出。
這一年,全年總票房達到了440億的歷史新高,同比增幅接近50%,全年觀影人次也突破了12.6億、是五年前的5倍之多。站在今天的視角上回望,這一年稱得上是中國電影商業化大門打開以來,各項數據增長表現最好的一年,內地大盤締造了無數的票房紀錄,讓人感覺充滿希望。
上半年時,大銀幕上發揮最搶眼的電影主要來自好萊塢——4月,保羅·沃克遺作《速度與激情7》上映,情懷和IP的雙加持下,催生了中國影史上首部票房20億+電影(24.26億),“速激”系列也接替《變形金剛》成了彼時最有影響力的海外IP;5月上映的《復仇者聯盟2》斬獲了14.21億票房,漫威電影首次在內地突破10億大關;6月的《侏羅紀世界》悶聲發大財,同樣收獲了14.20億票房。

《速度與激情7》
然而當暑期檔正式到來後,大銀幕的話語權則開始徹底傾斜。時隔3年,《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票房紀錄終于被《捉妖記》打破,並且直接將華語片的最佳成績提升至了24.39億,翻了一倍。自此,20億的票房對于華語片來說便不再是天文數字。
除了《捉妖記》,這年暑期檔還有一部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黑馬,那就是《西游記之大聖歸來》。從被嘲諷炒冷飯到強勢逆襲,國產動畫電影多年以來終于再度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而“國漫崛起”、“國產動畫復興”等話題也就此開始受人關注。但遺憾的是,直到今年夏天《哪吒之魔童降世》出現,中國觀眾才再一次因國產動畫而瘋狂地涌入電影院。
2015年之所以叫人充滿希望,也是因為業內新老公司都表現出了極強的創造力。對很多老牌公司而言,這年稱得上是大豐收的一年,老牌“民營五大”華誼、光線、博納、樂視、萬達都奉獻了不少熱門作品。當年年底上映的《尋龍訣》(總票房16.82億),更是集合了萬達、華誼、光線三家公司的力量,輕輕松松就刷新了內地公司主投電影的最好成績。
在這些老牌公司之外,也開始有越來越多新公司、新勢力涌現。當年最叫人驚訝的新勢力之一,是靠話劇起家的開心麻花。一部《夏洛特煩惱》以黑馬之姿(14.4億)闖入國慶檔,讓人們看到了這家新興影視公司的潛力。雖然日後也曾有折戟,但直到今天開心麻花依舊是喜劇市場最有影響力的公司品牌。而該片主演沈騰,也順勢坐上了內地喜劇新領軍人的位置。
總得來說,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全面爆發是一次必然。2010年《阿凡達》加速了基礎設施建設、2011年《失戀33天》強化了營銷意識、2012年《人再囧途之泰囧》带動了增量人群、2014年《心花路放》激發了票補熱情,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受眾的成熟,諸多變革的結果最終共同鑄就了這一年的輝煌
影市的輝煌,也带來了資本的瘋狂。這一年,文娛行業並購、跨界投資成了一門風潮,影院買賣溢價率10倍左右都算“低價”,很多影企的收購、交易溢價率上個班這股都在數十、數百以上。數據統計,2015年共發生了88起影視業的重組並購,涉及金額高達435億,而文化傳媒的上市公司在當年光是增發募資就達到865億元——這些狂熱自然給日後留下了隱患。

圖源:21數據新聞實驗室
在那年的上影節上,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分享了他和馬云見面時的一個細節:“我和馬云見了兩次,他跟我說,一般30億元以下的投資項目,不需要我見投資對象,董事會就決定了,我見你就一個興趣點,3000億的電影市場怎麼做?”那一刻,很多人對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猜想是“無上限”。
這股熱情和希望,一直延續到了2016年春節檔。
當年《阿凡達》的火爆,除了拉動影院建設和線上票務,也在極大程度上激活了春節檔。《阿凡達》之前,內地觀眾其實少有進影院觀影的習慣,很多影院在年三十下午就會關門歇業。可當年《阿凡達》的火卻燒到了春節,春節7天《阿凡達》共收獲1億票房,成為檔期冠軍的同時也带火了整個大盤。當年春節檔票房驟升至3.39億,同比增長120%,觀影人次也達到了破紀錄的855萬。
自此之後春節檔看電影便逐漸成為了中國觀眾的一個“新民俗”,春節檔的票房也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往上抬升。到了2016年春節檔,在票補熱的带動下,春節檔票房猛升到了30.8億,其中檔期冠軍、周星馳新作《美人魚》更是最終收獲33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部30億+的電影——往後春節檔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一年當中內地市場最重要的檔期。

然而就當人們以為2016年中國電影會繼續向前大步邁進時,大盤表現卻在春節之後急轉直下。
拓普智庫數據顯示,從4月份開始,2016年剩下的9個月里有7個月的票房同比出現了下滑,其中包含了暑期檔的7月和國慶檔的10月均下滑了18%以上。而最終2016年全年的票房也僅有455億、驚險破紀錄,連續數年保持高增長的內地影市,突然就來了個急刹車。
急刹車的原因很好理解,在經歷了2015年的狂歡後,2016年電影市場在內容供給上並沒有跟上。單就影片口碑而言,2016年暑期檔、國慶檔影片的表現均不甚理想,暑期檔票房冠軍是豆瓣評分僅有4.7分的《盜墓筆記》,而國慶檔的種子影片《爵跡》《王牌逗王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評分也都不理想。
憑借《小時代》在罵聲中越戰越勇的郭敬明,這年第一次碰了壁,成本頗高的《爵跡》只賣了3.82億。國慶檔的冠軍最終歸屬于一部不被人看好的主旋律電影《湄公河行動》,靠着過硬的口碑,該片一路逆襲並最後收獲了11.88億——這部影片的成功,也讓博納堅定了新類型主旋律的創作思路。
2016年的低迷與《湄公河行動》的逆勢翻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對比之後一些新的思考也逐漸得到了重視:基礎設施、營銷票補拉動觀影需求的時代是否已經即將成為歷史,大IP、大明星做主要賣點的方法是否也即將失效,中國電影想要更進一步,該上哪去尋找新推動力?
四
就票房數據來看,至少到2017年上半年,行業里還存着在一些迷茫。
春節檔之後,每月內地票房榜靠前的位置幾乎都被進口大片所牢牢霸佔。4月份的票房同比上漲了57%,《速度與激情8》成為了最大的功臣,單月收獲24.91億的票房成績(最終26.71億),刷新了進口片在華票房紀錄。在進口大片的擠壓下,國產影片幾乎沒有生存空間,當年端午檔成績最好的華語片《蕩寇風云》票房佔比只有4%,華語片生存壓力還成了話題、上了新聞。
但這並不代表中國觀眾迷信海外大片。實際上,這一年上半年里也並非所有大片都過得順遂。沖着破紀錄去的《變形金剛5》,因為口碑大崩盤最後只收獲了15.44億,看似不低的票房其實比前作少了4億;《銀河護衛隊2》原本也是沖着10億+去的,結果只賣了6.89億,不是影片本身不夠好,而是因為同期出了部誰也沒想到的黑馬——口碑炸裂的《摔跤吧!爸爸》(12.98億)。
其實到這時候為止,所謂“答案”已經很明晰了。經過了多年的市場培養,中國觀眾已經開始走向成熟,《變形金剛5》這樣的超級IP由于質量不佳會被越來越多人所排斥,而《摔跤吧!爸爸》這樣的小眾電影也能因口碑而在各路好萊塢大片中稱王。
口碑為王,這就是新推動力,這就是影視行業需要的那個“答案”。
到了暑期,《戰狼2》的橫空出世便充分驗證了這一結論。如果只看豆瓣評分,7.1分的《戰狼2》算不得口碑大爆,但重要的其實是“社交口碑”。借由微博、朋友圈,《戰狼2》的受眾認知度、路人好感迅速擴散,加之愛國熱情所带來的感染力,該片成功吸引到大批中老年觀眾進入影院,引發全民觀影狂潮——1.6億的觀影人次,最終創造了56.85億的票房神話,也給原本低迷的國產片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繼《阿凡達》《人再囧途之泰囧》後,《戰狼2》完成了對電影市場的再一次深度激活。暑期檔往後的幾個月里,內地大盤也一路高走,並且又接連涌現了《尋夢環游記》《芳華》等,“全家上陣觀影”的影片。2017年收官時,全年總票房成功突破558.8億,很多人心里頭懸着的石頭終于落下了。
經過2017年一整年的洗禮,“口碑”已然成為了電影行業里最重要的制勝之道。
2018年春節檔,映前熱度最高的《捉妖記2》受限于口碑危機,很快單日票房就被口碑、熱度兼具的《唐人街探案2》反超;而到了整個檔期結束時,笑到最後的則是口碑最好的《紅海行動》;至于這一年的暑期檔、國慶檔,更是沒有一部口碑不佳的爛片,能夠取得理想的票房。
口碑致勝的時代,對于觀眾和用心做內容的人來說自然是好事情,可問題是行業是否做好了准備?往前幾年,由于內地影市發展過快,一部電影往往只要湊齊了“明星+IP”就能賣出不錯的票房。但這種泡沫式的繁榮,也導致了彼時行業的浮躁和諸多不理性,而當觀眾不看噱頭看質量時,危機便也隨之而來。
“寒冬”,是2018年影視行業的關鍵詞。
一方面內地電影市場票房再創新高、突破了600億,有大批爆款出現,可另一方面內地影企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現金壓力、政策調整、股價暴跌、商譽暴雷等問題,大小影視公司都開始陷入到困境當中,一些上市公司甚至出現控股股東爆倉、終止上市等問題。而這種情況到今年已然嚴峻,此前有新聞報道稱2019年共有近1900家影視公司關停。
有人說覺得是崔永元的曝光是危機的根源,但其實整個行業早已是沉屙遍地,而陰陽合同事件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可以說過去七八年里,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很大程度上乘了人口紅利的“東風”,如今觀眾越來越成熟,中國電影也必須盡快進入下一個階段。
五
2019年的上半年,並沒有那麼順利。
盡管春節檔期間,《流浪地球》讓行業看到了中國科幻的力量,而後的《復仇者聯盟4》又將漫威十年的布局轉化為了42億票房,可由于頭部影片之外腰部影片的缺失,更多時間里影院的生意仍不好做。整個上半年結束的時候,內地總觀影人次同比減少了1億。
後面的故事,大家已然是耳熟能詳了。暑期檔里,《哪吒之魔童降世》成功救市,在許多影片撤檔的情況下成功挽救了大盤;等到了國慶檔,《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兩部主旋律電影,又再度掀起了全民觀影熱,一個10月過後2019年的觀影人次終于追平了去年同期;而到了歲末,各種中腰部影片持續發力,則在此一次帮助電影市場成功“過關”,如今每一天都在創造着新的紀錄。
但是如果細細回顧這幾年中國電影行業的變遷,會發現今年無論是國產科幻、國產動畫崛起,還是各類紀錄被不斷打破,都沒有徹底改變中國電影產業結構性的缺陷——怎麼持續輸出優質內容、怎麼保證行業的穩定發展、怎麼和越來越多的娛樂方式搶奪觀眾,都是行業急需去思考的問題。
工業化體系的構建需要時間,但是觀眾已經不會在這個過程中留在原地耐心等待了。
“更迭”,這是作為電影觀眾或者行業觀察者的我,最近一兩年里感觸最深的一個詞。從去年國慶檔張藝謀的《影》反響平平,到今年春節沈騰等新一代喜劇明星完勝周星馳、郭帆逆襲稱王,再到成龍、馮小剛等老一輩票房保障,屢屢在票房上碰壁,行業的物是人非常常叫人唏噓不已。
最近幾天,《只有芸知道》的票房終于突破了1億元,這樣的成績甚至比不上一些超級大片工作日單日的票房。十幾年前在票房市場無往不利的馮小剛為此發了條微博,回憶起當年《天下無賊》破億時主創團隊慶功時的畫面。“時至今日,天翻地覆”,連馮小剛自己也“不禁感慨,英雄老矣”。
不久前,毒眸聯合燈塔發布的《2019中國電影市場用戶觀影報告》顯示,2019年新增購票用戶中,19歲以下及20-24歲用戶佔比分別達到了18%和24%,是最主要的新增人群。與此同時,24歲以下用戶在整體購票用戶中的佔比也達到了37%,是佔比最高的觀影人群。年輕人已經成為了當之無愧的“觀影主力”,怎麼去滿足從小在各種大片里耳濡目染的Z世代的喜好、和他們對話,而今顯得格外重要。
這是個挑戰,是種煩惱,但也是“幸福的煩惱”。
比起十年前,中國觀眾好不容易碰上一部《阿凡達》,還得大冬天地去影院門口排隊、在陳舊的電影院里觀影,今天中國觀眾有太多可選擇的內容,也擁有了表達的權利——《上海堡壘》這樣的影片,甚至沒法在電影院里撐過半天,我們似乎有理由相信,未來行業會因為觀眾的成熟而變得更好。
叫人沒想到的是,這一切如果追根溯源,很多變化的源頭居然都牽扯到了十年前的《阿凡達》——星星之火,果真可以燎原。而這也不禁讓人對下一個十年里,電影行業可能出現的變化、正在被醞釀的驚喜,充滿了更多期待。
有意思的是,2019年最後一部大體量的進口片,同時也是整個2010年代最後的進口大片的,是另一個史詩級IP《星球大戰》“天行者傳奇”系列的終章《星球大戰9》,這是《阿凡達》《復仇者聯盟》問世之前全世界最賣座的科幻電影IP,而它的上映也似乎在和10年前的《阿凡達》遙相呼應。
不過《星球大戰9》沒能像《阿凡達》和《復仇者聯盟4》一樣大賣,除了口碑不佳,更是因為這個IP的影響力。《星球大戰》誕生的1977年,中國電影市場還是一片“封閉”,“星戰前傳”開始放映的1999年里,中國電影商業化才剛剛起步、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系列將要上映。因此比起從頭開始培養觀眾的“復聯”,“星戰”對于多數中國觀眾而言無疑是一個陌生的、沒有情感鏈接的IP。
如同當年沒條件去一睹《阿凡達》的我一樣,因為行業不發達、產業基礎不牢固、觀影意識和習慣沒有被培養起來等諸多原因,很多觀眾遺憾地錯過了太多的史詩、太多的精彩。可好在到了今天,類似的“遺憾”正變得越來越少(當然因為種種原因還存在),好電影也終究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在楊德昌的代表作《一一》里有這麼一句話:“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是電影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去經歷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有機會和有相似情感共鳴的人共呼吸,有機會去拓展自己思維和視野的邊界,有機會用另一種方式標記生活。而也或許正是因為這麼多好電影,這個即將過去的2010年代被拉得很長很長,顯得格外難忘。
感謝電影,陪我們度過整個2010年代。(文/毒眸)
參考資料:
1.《2010年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分析報告》 來源:《當代電影》 劉漢文
2.《我國影院數字化十年:發展歷史、現狀及未來挑戰》來源:《當代電影》 劉藩
3.《2010-2016春節檔研究報告:從3.4億到30億,透視產業奇跡背後的洪荒之力緣何而來》 來源:陳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