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通拓港金融商機 打通大灣區資金流關鍵一步

2020-04-06
来源:香港商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到,會繼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並將分別從證券市場、綠色金融、零售債券市場等方面,鞏固優勢及發展市場。當中又特別指出,本港與內地就建立雙向理財通機制的磋商進展良好,會爭取盡早落實措施。香港商報記者 張智榮

  財政預算案指出,大灣區總人口逾7000萬,本地生產總值1.6萬億美元,為香港提供龐大的市場和發展空間。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在大灣區的定位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亦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和風險管理中心。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並大力發展創科和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

  理財通磋商進展良好

  預算案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去年先後公布了24項普及惠民重大政策措施,便利香港專業界別在大灣區發展,將進一步便利港人在大灣區發展、就業和居住,以及促進區內人流、物流和資金流。

  其中在金融服務領域,領導小組公布了6項與金融相關的措施,涵蓋個人銀行服務和保險等領域。本港與內地就建立雙向理財通機制的磋商進展良好,目標是在風險可控和保障投資者的前提下,讓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居民可購買對方市場的理財產品,將為兩地金融業界開闢更廣闊的市場,也為兩地居民提供更多選擇,促進人民幣跨境流動和使用,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和資金進出內地的橋樑作用。港府會爭取盡早落實措施。

  香港多年來一直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預算案指出,香港擁有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和外匯及場外利率衍生工具市場。在人民幣結算、融資及資產管理具領導地位,一直發揮橋樑角色,是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市場和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首選平台。港府會繼續與業界和內地當局探討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的渠道。

  拓展財富管理業發展空間

  金融業界對預算案表示歡迎,中銀香港(2388)副董事長兼總裁高迎表示,預算案關注提升金融服務等重大議題,尤其在進一步強化證券市場、發展綠色金融和零售債券市場、推動資產及財富管理以及完善監管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體措施,相信有助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

  滙豐銀行(005)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認為,香港是領先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於粵港澳大灣區推出的雙向理財通機制,不但讓國際投資者涉足更多人民幣產品,而且大大拓展財富管理業的發展空間。香港一直是內地香港兩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的前行者,滬港通、深港通以及債券通於過去幾年成功推出,相信日後理財通能夠進一步加快人民幣國際化。

  落實時間或因疫情押後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多次提及大灣區的金融領域規劃,當中較受矚目的包括已「放風」多時的跨境理財通,雖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理財通機制磋商進展良好,但沒有提及具體落實時間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外界關注理財通等推進會否受疫情影響而放緩。

  信銀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表示,鑒於市場上新的不確定性出現,包括股票市場劇烈動蕩,加上全球經濟危機醞釀,相信兩地監管當局會就理財通開通加以考慮,因擔心在動蕩的情況下開通理財通,可能引發其他問題。目前兩地政府工作的重點在抗疫和應對經濟衰退,預計理財通的推進工作可能延遲,但不至於停頓,仍有機會在下半年落實。

  前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詹培忠稱,新冠肺炎病毒蔓延至全球多國,引發國際性危機,預計理財通開落實時間會押後,須視乎疫情的演變發展,認為理財通面對國際性衝擊「急不來」。他同時指出,理財通涉及法律問題,因香港實行普通法,內地實行大陸法,因此理財通需要有法律配套,預計需要人大常委立法解決,以更好保障兩地投資者。

  不過,金管局強調,當局正積極推進理財通相關工作。金管局早前回覆本地傳媒指,去年11月,第3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後,公布了一系列推進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探索建立雙向跨境理財通機制、支持香港居民在內地便捷使用移動電子支付,以及試點推出港人異地見證開立內地個人銀行結算帳戶等。該局一直與內地當局保持緊密溝通,積極推動落實金融方面的措施,包括爭取盡早推出雙向跨境理財通,而有關工作正積極進行。

  料更審慎開放理財品種

  現時港人要投資內地金融產品,一般通過滬股通、深股通,或通過機構基金投資,即QFII(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和RQFII(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但這些專用渠道的投資額度和品種都有限制。若跨境理財通不久將來落實,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內地居民可以互相買到對方區域開發的理財產品,預期投資品種和投資額度將會拓寬,為人民幣跨境流動開拓新管道,有利進一步推動兩地金融合作。

  至於理財通執行的具體細節,政府消息人士指出,本港與內地目前仍就細節進行磋商,包括確保資金不會外流、投資者保障及投資產品範圍等問題,但可預期初步投資範圍會是相對低風險的產品。

  業界普遍預期,理財通機制會借鑒股票「滬深港通」的經驗,進行資金封閉循環式管理,以及設額度管控等。廖群表示,經濟衰退加上市況波動,令投資風險增加,理財通即使推出整體上也會更加審慎,例如理財通開通初期可供投資者選擇的投資品種,會以低風險為主,額度控制上也會更加謹慎。

  iBond重臨 收息可取

  針對本港金融服務方面,財政預算案提出多項措施,當中重點包括政府將於今年再次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未來5年發行合共660億元綠色債券,並會繼續發行銀色債券,以及為上車客提供定息按揭計劃等。業界預期,環球金融市場波動,投資者避險需求增加,加上低息環境,都有助提升iBond吸引力,料超額認購倍數將創新高。

  政府發行iBond的原意是幫助市民對抗通脹,提高消費購買力,同時促進零售債券市場發展。政府過往先後發行6批iBond,每批發行量100億元,每手面值1萬元,年期為3年,每半年派息1次。息率上分為浮息和定息,浮息與香港最近6個月的通脹率掛鈎,定息(保底利率)為1厘,最終派息率以較高者為準。債券到期時政府全數退還本金。債券接受持有香港身份證的人士申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今次再推iBond發行規模將維持100億元。

  料iBond超購倍數創新高

  耀才證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許繹彬表示,本港經濟疲弱,預期近年通脹水平維持偏低,但遇上環球股市下挫,增加資金避險需求,料iBond在現市況下受投資者歡迎。iBond一向吸引着一批重視收息的投資者,但近期股市波動,或吸引另一批平時較進取的投資者,出於避險需求「轉軚」投資iBond,故預計新一批iBond受歡迎程度創新高,或錄10倍超額認購。

  翻查資料,於2012年發行的第2批iBond,錄超額認購近4倍,為過去6批iBond中最高。

  信誠證券副總裁何智威認為,由於iBond的入場費低,預期新一批iBond平均派息率約2厘,尚可以接受,建議散戶可認購,在現時低息環境下「有好過無」。何智威指出,根據該行過去代銷iBond的經驗,絕大部分散戶可穩獲一手,部分可獲2手,抽中3手已是最高紀錄。

  宜持長線收息心態認購

  iBond的優點在於,由政府發行的債券信用風險十分低,而且有定期回報,在投資期內可定期收取利息,加上利率水平相對吸引,一般較同年期的港元定存息率高。

  經濟學者羅家聰亦認為,iBond入場銀碼細、風險低,加上有保證回報,他本身亦有認購過去6批iBond持有收息,純粹是閒置資金找地方放,建議散戶若有相同心態不妨認購,「抽1手起2手止,3手當中六合彩」,所需資金亦僅需3萬元。 張智榮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