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論有瑕疵 長印錢通脹至

2020-04-08
来源:香港商报

   羅家聰

  打從各國政府大手救市後,坊間開始關注政府、央行盤數。在一些先進體如美國,資金來源不外三路:稅收、發債、印鈔。前兩者易理解,其實皆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只是一者取之於今天之民(稅收),一者取之於明天之民(發債)。印鈔呢?似無成本。這就是今天所謂現代貨幣理論(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所大力主張的做法。

  這套「理論」其實無甚新猷,只是大力主張政府花錢不用收稅、發債,印鈔就是。其說法是美元的滲透力實在太強,世人根本無法棄用,結果是即使狂印銀紙亦有需求,難以貶值。推而廣之,其餘主要大幣國也有差不多的行為,因此全球資產更別無選擇,唯有繼續持有這些貨幣資產;而只要貨幣一天不貶值,通脹便不會上升,遑論失控。

  然而,這本質上屬「天跌落來的免費午餐論」不無漏洞。歷來貨幣貶值都因過剩,由貝殼到銀票都如是,亦從來都只有政府才有此能力搞垮一隻貨幣。MMT的問題是,坊間是否真的別無他法轉換其他平台?縱無法脫離傳統大幣,通脹又是否無法上升?

  對於第一個問題,短線困難,但眾所周知,區塊鏈、虛擬幣的崛起顯然會改變這個現狀。金、銀和比特幣供應太少,儲值可以,但難擔當貨幣的交易角色。不過,面書一聲話搞Libra後,一眾政府頓時反應甚大,可見這真能威脅傳統大幣的地位。經此一「疫」後,世人已體會到沒什麼不能在家上網辦到,當然包括金融交易。能上網做自然不限幣種,假使一天有大量交易轉到新平台計價、交易,亦非天方夜譚。MMT顯然未計此數。

  還有,狂印銀紙後是否真無通脹,要從數據落結論仍尚早。海嘯時大增貨幣基礎,但僅短暫現象且是用來填債,故之後無通脹還可理解。從歷來貨幣基礎增長與通脹關係,可見海嘯過後的近幾年亦沒顯著失準。但若狂印銀紙現象持續如1930或1970年代般,則通脹還是會來。

  facebook.com/kachung.law.988

  lawkachung@gmail.com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