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网訊】IMF日前指出,疫情引發的公共衛生危機,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衝擊,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增長。內地專家指,IMF的這一預測中國近來的實情,有理有據,中國在疫情防控上的成效,為經濟的良好復蘇準備了條件。
華重啟經濟步伐領先世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陳玉宇分析,中國疫情暴發的時間雖然早,但中國政府及時果斷採取措施。春節期間很多經濟活動停止了,但抗疫在此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從而為二季度以後經濟社會生活回歸正常奠定了基礎。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總結說:「中國在應對疫情和重啟經濟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面,領先大約一個半月至兩個月。」
陳玉宇分析,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的兩個輪子。在與疫情較量的過程中,二者不僅受影響有限,而且還可能迎來被進一步激發的契機。中國市場規模大、成長快、潛力充裕、韌性足等基本特點也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面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優化、增長動力轉換。在這個過程中會淘汰一批不能跟上時代的企業,但也會誕生很多新的企業。處在現代化發展的半道上,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依然保持着。」陳玉宇說。
「中國的製度優勢明顯、宏觀調控給力,這也有利於熨平疫情帶來的經濟運行波動,保持穩健前行的態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鄒薇說。
「對於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我們不能盲目樂觀,但也不必過度悲觀。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經濟巨輪暫時遭遇的一場風浪,但它改變不了巨輪行駛的航向。中國仍將處在長期增長的軌道上。」陳玉宇說。
全球復蘇路徑變數猶存
今年以來,宏觀層面的主要矛盾轉變為疫情防控與維持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疫情之下,全球的經濟活動面臨極大的變數,也為市場理解和預期未來的經濟運行軌跡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瑞銀表示,復工復產推動中國經濟進一步企穩,全球疫情之下復蘇路徑變數猶存。根據彭博社的調研,市場對中國3月GDP預測值的範圍達到了將近20%(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而歷史上這個預測範圍通常在0.5%左右。分歧來源於市場對全球疫情的發展路徑以及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的不確定。
新經濟提振市場信心
有分析指,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發展方式、增長動能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在疫情導致的短期經濟劇烈下滑之後,國家經濟發展並沒有因此陷入到長期的停滯中,反而是因此迎來了一波新經濟的發展浪潮。中國背靠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充足的內需市場一直吸引着商家以不同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商品,從傳統商貿到各類網絡零售,但其本質一直是消費者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
「消費降級」的擔憂一直都在,但以城市消費為代表的小紅書、以城鎮消費為代表的拼多多不斷高漲的估值和股價,已經充分說明了全球範圍內最聰明資本對中國消費繼續升級的肯定。與此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已經開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振興計劃。各類經濟振興計劃的刺激之下,全球範圍內經濟環境的逐漸企穩,也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