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仍前景佳機遇多

2020-04-27
来源:香港商报

   文/凌昆

  中國首季經濟數據正如預期顯示了罕見的嚴重收縮,GDP下跌6.8%。但在這惡劣的表現下卻潛藏新機遇及光明前景,關鍵是中國要能認清形勢並善於掌握機遇。

  經濟收縮但潛藏機遇

  顯然有必要恰當地解讀首季數據,有幾點尤須注意:一、在封城造成的經濟活動急凍下能有此表現可以接受,跌去一成亦非無可能。二、損害可逆度高。拉動經濟的三頭馬車全面收縮,零售及投資下跌幅度均達雙位數字反映內需大挫,而外貿順差大跌逾八成則反映外需疲弱,人均實際收入也跌了約4%。除外需外,隨復工復產,投資、零售及人均收入等都可以很快回復正增長。凍結的經濟活動恢復後可追回生產、消費及投資額令損失減輕。關鍵是疫期較短,只兩個多月便平復令可逆性提高。三、最黑暗時刻已過,前景將愈來愈好。首季中3月份已見到明顯轉勢復元啟動,各指標跌幅比前兩月顯著縮小,如工業生產便只跌1.1%。四、今年餘下三個季度復元必逐步加快,一些部門還可能出現強勁反彈。估計若未來三季度經濟復常,則全年GDP增長可在2%到3%之間。據IMF估計,今年全球GDP將跌3%,但中國卻可增1.2%,如是則中國經濟將呈一枝獨秀氣象。IMF還估計中國GDP明年將報復性反彈9.2%,其實反彈更多會在今年內出現,可進一步推高增長。五、經濟產出雖見收縮但質素提升卻加快了,可謂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明顯的例子是高科技工業3月份大增8.9%。

  對於如何應對疫情餘波未了和經濟低沉的嚴峻形勢,中央最近提出了系列重要指引,可作為具體政策制訂所依循的大方向。最基本的是要有底線思維,要充分估計困難及風險和要增強緊迫感,做好必要的心理及行動準備。抗疫要常態化,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習近平早前巡視浙江時更指出要把防輸入作為抗疫的重中之重。

  具體高效落實「六保」

  為保復元,充分及全面估計海外的疫情及經濟風險乃必然首步:這將為作出具體應對部署提供必要基礎。發達國尤其歐美地區疫情總體上仍在惡化而未見頂,切勿低估其趨勢的多變、突變及複雜性。歐美多地因受不住封城帶來的政經痛苦,出現了更多疫情轉向「平緩」、「見頂」及開始解封的聲音,製造了假陽春圖景,為疫情發展增添了曲折性,有可能出現一波接一波的形式,拖長了疫期及加深了損害。實體經濟的急凍前所未見,如美國失業率急升至15%到20%之間,超過了上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時的25%,有估計指可升至二成甚至更高。同時更不能忽略周邊地區,尤須關注日俄印及東盟四地的情況變化。最近俄國成了輸入疫症的熱點,其實日印及星洲的問題也很嚴重。星洲有欠下多家銀行30億美元的企業違約,須防會如1997年泰國般引發地區性金融風暴。

  顯然,中國經濟復元正遇上更強逆風,對外部門將首當其衝。最近中央提出了「六保」(包括保就業、基本民生等),但這只是目標,還須有具體高效的政策來落實。傳統的宏調擴張政策如降息降準及擴大財赤等已不足以應付新形勢,必須積極主動地以攻為守重拳出擊,由大型發展宏圖推動投資,一則拉動增長創造就業,由增強內需來抵銷外需下滑,二則搶佔新經濟制高點和充分利用疫情帶來的新機遇及優勢,從而達致長短期目標兼顧。投資項目必須配合以下幾點:一、疫情凸顯了中國在生物、AI、信息等多方面的強項,但須有新投資來鞏固及深化優勢並補足短板,從而助力中國產業搶佔新經濟發展制高點。二、結合新舊基建和線上線下業務拓展,由此推動新經濟及傳統經濟的互補性發展。三、伸延供應鏈。中國率先走出疫情,向世界展示了巨大的發展韌力及動力,增強了國際市場信心。這不單防止了供應鏈的「去中國化」,還可吸引更多投資以伸延及擴大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投資項目必須掌握其中機遇,且還要通過自動化及數字化管理來增強中國在疫後的競爭能力。疫情實際上已為中國提供了加快增強實力及國際角色的機會。

[责任编辑:郭玉桔]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