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生/文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暴露了各地政府的醫療缺板,例如呼吸機不足,深切治療床位不夠等等;除硬件外,醫護人手其實亦見短缺,只是數字上較難量化,尤其大家都不辭勞苦、加班工作,以致人力短板表面上不似物資短板嚴重。
供應足才能外派
然而,無論人力抑或物資,中國卻未見重大供求問題--又或即使存在短缺,也可透過「火神山」式建設,以及政府統籌加大生產之類,來理順箇中的供不應求矛盾。甚至乎,中國醫護人手還充裕到,可以派出醫療隊到世界各地協助抗疫,受惠者包括意大利、英國、伊朗、伊拉克,以至埃塞俄比亞。
過去,香港部分人一直看扁中國醫療,舉其大者莫如抗拒內地醫生來港執業,儘管香港醫護人手長期供不應求,且亦質疑內地建屋存在質量問題。惟今次疫情,卻無疑彰顯了中國模式的優越性,雖然疫情前期的處理或有改善空間,不過時至今日中國的抗疫手段已為全球仿效對象。
可犧牲一點質素
的確,疫症是不等人的,一旦耽誤必會禍及更多的人;故此,時間因素的重要性,在疫情下無疑倍加凸顯,質素考慮因而退居其次。更準確言,只要確保質素達標、合格,就無必要進一步追求滿分,反而應將焦點轉至時間和數量方面,確保最多人可以快速受惠。
舉例而言,香港早前進入第二波疫情,醫院床位、檢疫中心不足等問題也逐漸浮現。當局的折衷辦法是,為了騰空床位予更有需要人士,將病情穩定、病毒量低的患者轉移至二線隔離病床;若連二線隔離病床都告爆滿,則會進一步轉移到遠離民居的隔離中心。此外,為了騰空檢疫中心單位,也建議讓檢疫人士在中心先留10日,然後返回家中完成餘下4日居家隔離。
換言之,最理想的狀況,乃是甲級需求由甲級供應滿足,乙級需求由乙級供應滿足,丙級需求由丙級供應滿足,如此類推。然而,當供不應求時,就難免死馬當活馬醫,甲級需求由乙級供應滿足,乙級需求由丙級供應滿足。若然墨守成規,不顧現實,難道堅持甲級需求一定由甲級供應滿足,亦即坐等有病床時才讓病人入院,才最符合病人的福祉嗎?
其實,除了疫下時間因素逼切,其他議題的時間因素同樣不能忽視,犧牲一點點的質素追求同樣無可厚非。譬如說,香港長年面對土地及住宅供應不足之窘,不少基層市民皆有嚴峻的上樓需求,故組合屋之類便應運而生,主導思想正是先解燃眉之急。又如疫情下學校停課,難道又要坐等學校開學,才容許孩子繼續學習,而不能退求其次訴諸網上學習?堅持最好才食,實跟「何不食肉糜」無大分別,試問食品供應不足到飢餓之窘,還一定要食質素最佳的肉嗎?
在紓緩醫護人手緊張的問題上,香港亦已浪費了許多寶貴時間,實不排除有病人,無論急性抑或慢性,因為等不到醫生以致延誤病情,最終不幸地失救病逝或提早離世。目前疫情下,醫療供求矛盾已充分暴露出來;但其實,一般情況下的供求矛盾同樣尖銳。將質素標準稍稍降低,來爭取數量上和時間上的優勢,難道真箇沒有任何調整空間?即如意大利、英國之類,難道又要似部分港人一樣,居然擔心質素問題而抗拒中國醫療隊前來支援?